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新春走基层:零费用大棚里“种出”幸福来

  搬迁农户吴全业向记者展示自己种的辣椒。罗连军 摄

  搬迁农户王秀英对自己种植水平信心满满。罗连军 摄

  “看到一棵棵幼苗长高,翠绿的枝叶间结出红彤彤的辣椒、西红柿……我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

  2月2日腊月十七,湟源县的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田野里一片凋零,但位于城关镇最西头的西宁市富农草业有限公司的设施温棚内却绽放着绿意和生机。

  一大早,湟源县大华镇崖根村的王秀英,采摘了两筐红红的辣椒送到了县城的菜铺。

  “春节将近,辣椒的批发价达到了每斤五六元,尽管产量较少,但两筐辣椒卖了100多元现金。”这让王秀英对温棚蔬菜种植充满了信心。

  2015年,湟源县大华镇、波航乡、东峡乡等乡镇的贫困村,整村搬迁到城关镇北大路的丹城家园小区。

  在国家扶贫项目的扶持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信息不畅的部分农户住进了101平方米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王秀英说:“当时国家补助了4.5万元,自己筹集了20多万元。虽说借了一些钱,压力很大,但解决了孩子上学,老人就医,更重要的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使搬迁户,搬得出、住得稳、能发展、早脱贫,在湟源县委组织部的争取协调下,2017年5月,西宁市富农草业有限公司将17栋温棚,零费用出让给15家搬迁户种植蔬菜,发展生产。

  “以前,只是买着吃过黄瓜、西红柿、辣椒和茄子等细菜,从来没见过是怎么种出来的。”

  去年5月,王秀英加入了县农牧局统一举办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自己申请了一栋温棚,与15户搬迁户一样成了“住高楼、种蔬菜”的城里农民。

  “当时,由县农牧局提供技术、菜苗、地膜、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派出县蔬菜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王淑霞老师进行跟踪指导。”

  虽然从未接触过蔬菜种植,但在培训中,王秀英等15位没有多少文化、来自脑山地区的“学生”,仔细听、用心记,信心满怀地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

  “以前住在东峡乡的北山村,全家靠天吃饭,种了1.33公顷山地,一年下来全家最多能收入1万元左右,日子紧巴巴的,孩子们连个媳妇都说不上。”

  与王秀英一样同时搬迁到丹城家园小区的吴全业,对自己居住的老家是心有余悸。道路难行、居住条件差、收入低,想脱贫基本无望。

  自从申请了两个温棚,吴全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温棚内。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一结束,他动员全家精耕细作,连温棚内鹌鹑蛋大小的石头都捡了出来。

  现在吴全业的温棚已种植了9个月,期间两个棚内先后试种了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细菜,先后收入了一万多元,但他对自己的收入很不满意。

  “第一次种植,还是技术不过关,自己操作和技术指导老师教的有很大差距。再加上销售渠道窄,信息不畅,不然收入还会很多。”

  吴全业的话说出了众多种植户的心声。

  “看着自己培育的一颗颗幼苗长大开花,我立刻拍照发到了微信群里给大家分自己的喜悦。在我眼里这些辣子、西红柿苗就如我的孩子一样,有种说不出的疼爱。”

  一个多月后,温棚内的作物开始挂果,每株上一下子结出那么多果实,让王秀英又惊又喜。

  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由于西红柿挂果太多,吊秧的绳子承受不了,好多秧都塌了,新结的西红柿掉了一地,给自己造成了一些损失。

  “当时我也搞不清状况,立刻给王淑霞老师打电话。结果是自己没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将吊秧的绳子换成了一般的绳子,致使自己蒙受了经济损失。”

  王秀英说,想把菜种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还是要学好种植技术。为提高大家的种植技术,县农牧局组织种植户到周边和西宁海东等的设施基地进行观摩。

  为增加收入,早日让搬迁户在温棚上受益,西宁市富农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每个棚配上了卷帘机,还免去了温棚的电费。

  “看到别人把菜种得那么好,我也没有气馁。虽然自己没文化,但短短的9个月时间不可能一下学好。今年我还想再增加一个棚,争取在种植技术上下功夫,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土专家,为家里增加收入,支持儿女们都去上大学。”

  立春又到,万物重生光辉。王秀英和众多种植户的信心更加坚定。(罗连军)

西乡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