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开幕,首日人气火爆逾2000人参观

    大展现场悬挂的“广东美术大家”照片。

    观众在作品前驻足参观。



    老艺术家与作品“重逢”现场讲述创作历程

    高剑父《东战场上的烈焰》、关山月《绿色长城》、黎雄才《护林》……近500件广东美术百年来的经典作品,穿越“时光隧道”,在广东美术馆与广州观众见面。8月4日上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联合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这是继7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后的第二站。大展在京展出半个月里,吸引3万多名观众进场参观,广受好评。

    为汇报在京展出的成果,让家乡人民共同见证广东百年美术成就,大展移师广东美术馆举行。昨日,汤小铭、林墉、梁明诚、尹定邦、刘斯奋、张治安、陈永锵等老艺术家也到场参观。不到9时,美术馆门口就挤满了等待的观众,全天有2000多人入场参观,接近广东美术馆日均游客最高峰。

    特写

    开幕式现场,众多老艺术家亲临,与自己当年的作品“重逢”。部分艺术家代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回忆当年经典创作的过程。

    汤小铭:

    再画可以画得更好

    “这次展览看到很多老前辈的作品。虽然时间过了很久,但他们的画作还是常看常新。我感觉到,100多年来广东画家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创新。对艺术来说,创新是很重要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汤小铭说。

    《永不休战》在北京展览时就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回忆起创作经历,汤小铭说,当时正值鲁迅纪念馆筹备重开。由于找不到鲁迅先生晚年合适的照片,他被安排创作一张鲁迅肖像。创作时,汤小铭用色沉着,在“高级灰”中让鲁迅脸上的苍白具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成功地表现了鲁迅精神——不妥协的战斗性,作品也成为最富代表性的鲁迅肖像画作品。

    “现在再看到这幅作品,感受肯定和当年不一样。对我来说,更多的感受是一种‘反省’,觉得很多地方还可以再修改一下,画得更好。”汤小铭说。

    陈金章: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展览现场,著名画家、广州美院教授陈金章再一次看到恩师关山月、黎雄才的画作,内心抑制不住激动。回忆起关、黎二老对他的影响,陈金章说:“他们所说的一字一句,至今仍犹在耳。那时我还在广州市立艺专读书,二老从西北归来,带回了大量写生,那些画都那么生动写实。还记得黎老的经典作品《武汉防汛图》,当时我与他一起在堤上与防洪军民同吃同住,黎老在堤下画了1个月。”

    本次大展展出了陈金章的代表画作《龙腾虎跃》,画面的前景是波涛汹涌的海浪,中部是厚重的礁石,远处是淡淡的云雾和若隐若现的山脉。谈起当时的创作场景,陈金章回忆:“那时我到部队体验生活,看到战士们在海堤上操练很是壮观,便有了创作激情。”

    林墉:

    艺术家要“从薄画到厚”

    展厅中,林墉多年前的作品《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毛主席左手执锄头,右手撑腰,两名八路军战士分别站在主席的两侧。右边的陕北老农,头扎包巾,手拿旱烟。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创作了这幅作品,反映了延安时期军民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情景。这幅作品起初是为广交会而作的,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创作过程比较严谨,我也听取了很多意见,一边画、一边修改。现在重新看这幅作品,我仍然忘不了创作时激动的心情。”林墉说。

    说起岭南画派的创新,林墉认为,创新并不是一个终结的界点,创新是一个起点,“这是绘画发展本身的规律,至于好不好,要留给后人看,让历史来评价。作为艺术家自身,要很认真、很用力、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向前走,从低画到高,从浅画到深,从薄画到厚。尽管有曲折,但一定是曲折向上。”

    潘嘉俊:

    没想到作品会成为经典

    展厅内,《我是海燕》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有些观众表示不解:“为什么在暴风骤雨的夜晚,冲在检修线路一线的却是一位女兵,而她的神情还那样镇定自若?”《我是海燕》由画家潘嘉俊1971年至1972年间创作,当时他仅23岁。潘嘉俊直言:“这幅画是我的处女作,完全没有想到会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之作。”

    现场,潘嘉俊感慨地谈起诸多往事。当时,潘嘉俊跟随海上军需服务队跑了好几个小岛,南方多雨,海岛上更是风大。但即使是大台风,通讯战士也要检查线路。“当时军队里很多女战士跟小伙子一样出去检修线路,她们非常勇于担当,用生命去维护和保障通讯线路,完全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艰苦环境。”潘嘉俊说,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了高尔基的《海燕》,于是就构思了这样一幅画:在滂沱大雨中,一位女兵身着军装爬上电线杆,在修好线路后欢快地拨了电话。

    陈永锵:

    岭南画派是接地气的

    著名画家陈永锵一大早就来看展览。“大展办得非常好,把100年广东美术家的成就很鲜明地展示出来,身为广东人,我很自豪。”他说。

    陈永锵说,重读前辈恩师的作品,他最大的感触是,岭南画派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不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家要走深入生活、关怀当下、坚守现实主义的道路。

    展览展出了陈永锵极具岭南生活气息的《鱼跃图》。陈永锵回忆,当年他在乡下与农民一起生活,养鱼、修鱼塘,他就画自己的生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岭南人热爱生活的气息。由此可以看到,岭南画派不是超然的,而是入世的,是接地气的。

    司徒乃钟:

    前辈艺术家一生为国家创作

    司徒乔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创作于1940年,画面颇具感染力。展厅内,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司徒乃钟回忆起表伯司徒乔,以及在广东美术史上颇有名气的司徒家族。司徒乃钟说,1940年,侨居新加坡的司徒乔根据这部当时在新加坡演出的抗日话剧,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感染了许多海外华侨支持中国革命。此外,司徒乔还创作了《国殇图》《流民图》等反战爱国主题的知名作品。而司徒乃钟的父亲司徒奇,更是与关山月、黎雄才一起被称为岭南画派“春睡三老”。

    司徒乃钟说,百年来司徒家族艺术家辈出,他们的艺术信仰是艺术要为人民、为国家和民族创作,“司徒乔一辈子都甘于清贫,他紧跟国家命运去创作,把自己毕生的作品都捐给了国家。”

    幕后

    业界专家论道馆际合作与藏品交流

    开幕式当天下午,“馆际合作与藏品交流”专题研讨会在珠岛宾馆八角楼梅州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多家美术馆业内的专家、学者聚首一堂,分享本次大展的策展经验。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认为,大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馆际之间的深入合作。近500件名家力作同场争妍,对美术馆馆藏建设带来新的思考。“这次大展让我们认识到:美术馆建设不仅仅是场馆的建设,收藏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

    广州美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透露,未来几年,广东将成立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还计划出版完整的广东近现代美术丛书。

    现场

    21位广东美术大家作品设专区展览

    广东美术馆一楼序厅长廊,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林风眠等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照片悬于一侧,迎面的墙上悬挂着广东艺术家陈延创作的《习仲勋在南梁》,作品极富感染力。

    大展广东站延续了北京站的六个版块“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再筑高峰”,展出近500件作品,重现广东美术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

    在具体展陈设置上,广东站有所不同。广东美术馆一楼的1、2号两个最重要的展厅,用以专门展览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代表作,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黎雄才《护林》、关山月《绿色长城》、李铁夫《未完成的老人像》等重要作品率先与观众见面。

    “广东站的策展思路带有更明显的地方特色。”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北京站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对展品进行陈列,“广东观众则对这些美术家更为熟悉。他们可能只看过名家的某一幅作品,却不了解他创作的另一面。因此,布展更突出艺术家个人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此外,由于广东美术馆面积只有中国美术馆的2/3,全馆只能展出300多件作品,因此近500件作品分为两期展出,首期展览为8月4日—8月20日,二期展览为8月22日—9月5日,部分作品将于第二期更替亮相。

    大展的广东站得到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美术机构的支持,其中40多幅精品出自中国美术馆馆藏,包括关良《白蛇传》、李桦《怒吼吧!中国》、廖冰兄《自嘲》、汤小铭《永不休战》、杨之光《矿山新兵》等,是首次“回家”展出。

    开幕式的致辞中,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说,希望借此次大展进一步激励全省艺术家深入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弘扬革新、现实、兼容的广东艺术精神,让经典告诉未来,更好地坚定自信、再创经典、再筑高峰,更好地推动广东文艺创作在新的征程上走在前列。

    大展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介绍,100年来,广东美术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在百年历史进程中莫不体现一个“新”字,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将岭南文化、岭南精神以最富“新”意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杨逸 实习生 王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扫码上南方+

    记者带你看大展

东门临时工劳务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