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他们,如此痴“谜”


陈品良在指导市民认识灯谜。


陈品良和陈志煜在探讨灯谜。

 大洋网讯 1934年,当时的一本周刊上载28则灯谜,其中一则以“老人院”为谜面猜九江街名“万寿”,这是南海九江灯谜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九江灯谜取得过辉煌,也经历过寒冬,但让人感动的是,总有一群人,他们始终视灯谜如瑰宝,不离不弃,他们不断让年轻一代认识灯谜的同时,还希望灯谜与现代元素结合,让灯谜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九江灯谜继2016年获评南海非遗后,近日又入选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正式“升格”为佛山非遗。灯谜作为全国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佛山也有多个镇街在开展,为何单单是“九江灯谜”入选佛山非遗?近日,南海九江的两代“谜人”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采访。

  辉煌:谜笺一挂 万人空巷

  九江灯谜的第一代“谜人”,包括老日之、陈志煜、关苍元等“元老级”人物。其中,今年78岁的陈志煜,其实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接触灯谜已愈60年。因为妻子是南海九江人,他后来定居九江。1988年起,他曾担任九江儒林灯谜会会长。

  陈志煜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00年前后,灯谜都是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娱活动。那时官方会举办很多大赛,比如全国性的新时代杯京津汉穗灯谜大赛、地方性的元宵猜灯谜大会等,他曾分别代表当时的广州队和南海队出战,并且取得了佳绩。

  灯谜职业比赛都是以创作为主。陈志煜说,比如元宵猜灯谜大会,由佛山当时的“五县一市”轮流做东,邀请灯谜高手游览他们的知名景点,然后再以这些景点为题创作出灯谜。比如他们南海队,在参观完高明后,就创作出以“沧江”为谜底的谜语“水库储蓄天上水”。

  在群众性猜灯谜活动方面,每年的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他们都会在九江举办大型活动。每次谜笺一挂,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为过。九江儒林灯谜会还会在中秋的时候组织到西樵山去搞活动,省内很多灯谜界的名人都会出席,当时是灯谜界一年一度的“盛会”。

  “很多市民拖儿带女,专门从佛山搭车过来参加活动。”陈志煜说,现场只要有人猜中了,主持人就会拿着“大声公”,恭喜某人猜中了灯谜,感觉就像放榜一样。场下大家会一起欢呼一起鼓掌,市民的投入度非常高。“奖品虽小,但是灯谜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困境:灯谜式微 后继乏人

  今年46岁的陈品良,则是九江灯谜的第二代“谜人”。他从1982年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灯谜。他与陈志煜,则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1995年,陈志煜在九江当地一家工厂从事管理工作,连续七年的厂庆,他都会用工人的名字、产品、规章制度等,来创作灯谜。“连睡着了都在想着创作灯谜。”陈品良说,他有时在床上忽然想到一个好的灯谜,就会马上爬起来,将刚想出的灯谜用笔记下来,生怕第二天起床忘记。至今,他还坚持每天创作两到三个灯谜。

  不过,陈品良承认,从2000年开始,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九江灯谜”,面临着生存危机和断层失传的危险,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现在会积极创作的谜人只有几个,而且年龄均在40岁以上,后继乏人。”陈品良说,现在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都忙着学奥数、钢琴等,像灯谜这样的传统文化,并不受家长与学生的青睐。

  对此,陈志煜亦深有体会。“现在不少谜友都下海经商了,灯谜是一种文化活动,不能挣钱的,很多人都放弃了,灯谜文化发展走向了低谷。”

  目前,虽然陈品良也发现了一些热爱灯谜的年轻人,但是能成为“接班人”的,至今仍没有找到。

  传承:义务教学 改变观念

  陈品良是九江灯谜的非遗传承人。由于是自由职业人,他有更多时间去钻研和发扬灯谜。从2009年开始,作为九江灯谜的“义务讲师”,他会定期在儒林灯谜协会位于吴家大院旁的教学室进行教学,至今已有九年。一个学期上12节课,只是象征性收取50元的工本费。

  目前,九江的上东小学和儒林一小都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都是由陈品良进行免费教学。陈品良的学生约在300人左右。在最近一次全国性灯谜大赛上,来自九江的学生得了第三名。

  灯谜的传承还需要保持群众基础。至今,九江儒林灯谜协会每年还会举办不少于20场的灯谜活动,让灯谜活动在社区内根植。2008年至今,九江儒林文化谜系万家——青少年灯谜擂台赛每年都会上演精彩的对决。陈品良主笔的《儒林虎踪》,则几乎将所有九江谜人的作品收录成书,供群众借阅学习。

  “要让更多年轻人学习灯谜,更需要从改变家长观念着手,要让家长觉得灯谜与学习是不冲突,甚至是有帮助的。”陈品良对这一点认识得非常深刻。

  首先,因为灯谜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种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头脑的灵活性以及反应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其次,灯谜包含书法、诗歌等文学元素,要求学生都要精通,这本身就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写作水平。最后,他还发现通过猜灯谜来记住一些课堂的知识,学生不但会更容易记下,而且会记得更牢。

  创新:新闻为材 微信猜谜

  传统文化必须与现代元素结合,才能重新焕发生机。2015年陈品良担任九江儒林灯谜会的会长开始,他就意识到这一点。与九江两名热爱灯谜的大学生商量后,陈品良决定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来推广九江灯谜。他负责每天内容的更新,而两名大学生则负责后台维护。

  2016年3月10日,“儒林灯谜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该公众号至今坚持每日更新灯谜,而且每条灯谜都是原创。在次日的推送中,则会包含前一日的灯谜的谜底以及注解,并且会附有猜中的谜友的名单,以及他们总共猜中灯谜的次数。现在,该公众号积聚了大量人气。

  在更新的内容方面,陈品良会根据每天的热点内容进行创作。“内容要与时俱进,灯谜才有生命力。”比如他最近更新的内容中,就有以世界性的新闻津巴布韦“政变之后扣总统”(猜2字音乐名词,八拍)为谜面制作的谜语等。

  为了吸引年轻人,他有时还会用游戏作为谜面或者谜底,比如在游戏《光荣使命》推出的当天,他就创作了一则有趣的灯谜。“当时设计的是卷帘灯谜,也就是倒过来想答案,谜面的意思可以简述为‘命使荣光’,倒过来就是光荣使命了。”

  释疑: 为什么“九江灯谜”能入选?

  灯谜是一项有200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佛山的灯谜协会也不止九江儒林灯谜会,为什么唯独“九江灯谜”能入选佛山非遗项目呢?

  陈品良说,首先九江灯谜已经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一代又一代的谜人都热衷于将灯谜与九江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九江的历史古迹、地名、名人、名菜、非遗项目等,都被谜人创作成了谜语。九江灯谜与本地的结合度非常高,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描写儒乡风情的重要载体,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乡土特征。

  其次,九江灯谜以往曾创造出无可比拟的辉煌。灯谜一直是九江的“优势项目”,当时热度非常高的佛山五县一市职工元宵灯谜会猜大会中,南海队的主力队员大多出自九江,有时甚至整支南海队都是九江人。

  最后,灯谜在九江有载体,也从未间断。1975年,九江灯谜小组成立,后来改名为九江儒林灯谜会。通过九江儒林灯谜会这个载体,九江的灯谜传统一直在延续。“在灯谜大热的时候我们乐此不疲,在灯谜萧条的时候我们依旧不离不弃。我们不断有人创作出新的作品,我们还在努力寻找接班人,创新内容和形式。”

  成为佛山非遗之后,九江灯谜将会得到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陈品良与儒林灯谜会也开始有了更为现实的传承计划:“我们希望在2018年与教育局合作,推进灯谜文化进入学校的‘第二课堂’,到了2019年,我们要挑选灯谜好苗子,建立青少年灯谜传承爱好者档案。毕竟,青少年才是一项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

  趣事:他们与灯谜结缘 因为“一颗糖”

  “一颗糖”,竟然让不少人从此迷上了灯谜,这还不是单一的个案,在灯谜界,原来还是“现象级”的事情。

  1957年,17岁的陈志煜高中毕业,正等待大学放榜。他在广州文化公园里,发现父亲与他人讨论灯谜。他于是也上前凑个热闹,没想到一下便猜中了一个谜作,得到了一颗糖作为奖品。“礼物虽小,但那一刻感觉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不知不觉便上瘾了。”回想起60年前初次与灯谜结缘,陈志煜还记忆犹新。

  后来,父子俩便经常在家谈论灯谜的事情,他也经常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恶补历史、诗词等基础知识。让他声名鹊起的,则是他猜中了当时一个久久未被解开的灯谜。

  这个灯谜面是“ 柯”,要求猜三个电影片名。陈志煜看到后苦思片刻,便一下子揭谜成功。“谜底是:《杉木》《向何处去》《人往高处走》。”陈志煜解释说,其实就是将“ ”字和“柯”字分解后再重新组合,只不过这三部电影实在太生僻,所以才会一时半刻没人想出来。

  与陈志煜一样,陈品良开始喜欢上灯谜,同样是由于一颗糖。1982年,陈品良读五年级的时候,在文化宫猜中了一个叫“座中无人”(庄)的灯谜,从此为他开启了新的大门。在1987年高中毕业后,陈品良经常会在陈志煜的引见下,接触到广州很多在灯谜界有分量的名人,自己也开始接触灯谜的相关专业知识。“灯谜是一个不挣钱也不能出名的事情,进去了就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

文/广报记者刘艺明、通讯员梁平

  图/广报记者陈枫

深圳市人才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