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高邮“晒腹堂”郝氏明代迁入 堂号源自晋代郝隆“晒腹中才华”


    高邮送桥“晒腹堂”《郝氏族谱》


    清光绪十八年御赐的“四品衔碑” 


    “郝”,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7位,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据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郝姓人口总数约为332万,占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总数的0.21%左右,在所有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82。

    高邮送桥“晒腹堂”郝氏自明代嘉靖年间迁至此地,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昨天上午,记者通过扬州市图书馆收藏的“晒腹堂”《郝氏族谱》了解到这一支郝氏族人的迁徙历程及在当地繁衍生息的故事。

    源于子姓,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谱中源流序记载,郝姓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其母因吞玄鸟(可能是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

    “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所灭。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支郝氏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

    “晒腹堂”堂号源自晋代郝隆

    高邮送桥郝氏的堂号非常有意思,名为“晒腹堂”。谱中也提到了这个堂号的由来,源自于晋代名士郝隆。“相传在晋代,每逢七月七,富裕之家都会把家中的衣物拿出来放在太阳下面晒一晒,以防发霉和虫蛀。郝隆在这一天脱了衣服,跑到室外仰卧在太阳之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摸肚皮。路过的人看到之后很不解,就问他这是在干什么?郝隆便回答:“人晒笼中物,我晒腹中书”。以此来表达自己学文精深,满腹经纶。”

    后来,郝隆的后人便以此为典故,取堂名为“晒腹堂”。据载,清光绪年间高邮送桥郝氏曾修建祠堂于现在的送桥镇李古村郝庄组,祠堂门前的楹联便是“储书晒腹,饮水投钱。”

    郝氏一族清代连出两位武举人

    《郝氏族谱》中记载,高邮送桥郝氏一族在清代曾连出两位武举人。分别是同治十二年(1873)考中武举的郝殿儒,“其年少习武,使刀弄棒,相传舞刀之时泼水不进。因其中举人之时年仅23岁,所以乡里都称其为‘郝小举人’。”

    另一位武举人其实还要比郝殿儒高一辈,但是其中举人时间却在郝殿儒的后面。“郝来同中武举时间为光绪五年(1879),其参考项目均合格。考试结束后,郝来同为了炫耀自己,在考官面前提出自己可以双手分别托起两口砂缸绕场三周,当时围观的人纷纷喝彩,主考官也应允了其要求。结果没走到一圈半,郝来同体力不支蹲了下来,无法继续走下去。为此差点被革去武举人的功名。”后来当地人因为这件事,一直都戏称郝来同为“半个举人。”

    光绪十八年,郝来同因平匪有功,受到光绪皇帝的嘉奖。郝氏宗祠也被御封为“高邮州正堂”,郝来同领四品衔,当时御赐的石碑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忠孝传家,

    耕读为业为家训

    其实,高邮送桥郝氏一族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家族,诗书礼仪一直是其家族要求子孙的必修课。“年幼时孩童必须要先读书,读书有成者可以去考取功名,读书没有成绩的,可以在家中耕种,自给自足。或是去从事一些经营,扩大家族产业。”

    到了清代末期,时局动荡,为了能保障家族及地方安全,郝氏族人才逐渐开始习武,力求保家卫国,但是就算这样,他们在年幼时也必须完成学业才行。

    至于孝道,郝氏族人非常重视。谱中明文记载,“家族中如出现不孝子孙,长辈可以立刻将其押往宗祠议罚,如果不孝子孙对处罚不服从,那么可以将其逐出家门,名字从族谱中划去,死后牌位也不得入宗祠。”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惩罚可以说是非常严厉。

    【征集】

    本报专栏征集家谱故事

    本报开辟《家谱故事》专栏,讲述姓氏的来龙去脉及传承至今的家风。现面向市民征集家谱,如果你家中藏有完整的家谱,请致电9***96、13665258422,向本报提供你身边的家谱信息。

    记者 宫鋆煜文/图

华富临时工劳务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