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瞿优远世界体育论坛演讲:体育传媒的经营管理

  来源:中国网(2002年5月24日) 

  原标题:瞿优远:体育传媒的经营管理

  5月24日下午,世界体育论坛继续在北京举行,《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应邀出席了论坛,并做了演讲。以下是他的演讲和答问: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够在世界体育论坛做这么一个演讲,能够就中国体育纸媒体的现状、特征和未来与各位进行交流。我深信,这种交流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所管理的《体坛周报》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在发展中间的中国体育纸媒体有着十分光明、灿烂的前景,而这些体育报纸的记者和编辑人员都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从目前的情况看,我所看到的现实是,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速度很快,在中国整个传媒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尤其是体育报纸的采访和编辑,是中国传媒界与国际传媒界最接近的一部分。我今年三十六岁,从二十岁就开始进入了体育报纸工作。在那个时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体育报纸的从业人员对文字的要求强于他对体育的理解,强于他对体育这个专业性的要求。

  在电视台的评论员中间,我们也经常看电视,就会发现,那些评论员对语言本身的要求,比如对语音、语速、频率的要求超过了对体育专业的要求。这两年,我们发现有了最根本的变化,综合体育报道的记者编辑从人员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年轻了,变得更加专业,对事业更加执着。他们普遍酷爱体育,对新鲜事物敏感,对体育报道充满激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体育迷的脉搏。能够把工作和他们的爱好完美地融为一体。 而且,由于这些记者编辑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在语言、思维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上得天独厚,以至于更容易掌握世界体育的动态,更有利于与世界各国体育明星的沟通。与此相适应,体育报纸中间的总编辑和执行总编辑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确切地说,这些总编辑和执行总编辑都在三十八岁之内。体育报纸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的变化,使体育报纸本身更加生动,变得更加好看了,更加贴近市场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 更深层次的变化是,这些年轻的领导人,和那些年轻的记者、编辑,他们的事业心、好胜心和进取心促进了体育报纸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体育报纸版面的不断扩张,期数短的增长,容量成倍的扩展。就像我管理的《体坛周报》,在我们创办的时候,每周只有一期,而且只有四个版,今年早些时候就已经是每周三期,而且是二十四个版,甚至三十二个版,上一周已经改为日报了。

  第二个特征是,外来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体育报刊的经营中。为了拓展市场,有的体育报纸甚至不计成本,以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这改变了以前体育报纸的结构。在前些年头,中国的体育报纸都是靠报纸零售本身就能够盈利的,现在这种格局已经改变。第三个特征,发展欧美的体育专职和兼职的记者,据我所知,在欧洲的中国体育报纸的专职和兼职的记者就超过了30人。第四个特征,在人才的挖掘上越来越激烈,体育名编辑成了抢手货,通过竞争的洗礼,一些报纸取得了优势,包括《体坛周报》和《球报》等等,《体坛周报》刚开始发行量只有5000多份,中国冲击世界杯的时候,最高达到220万份,之后也维持在170万份的发行量,现在的格局肯定不是最终的格局。

  中国的体育报纸发展非常快,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体育迷的增加,以及体育迷对报纸的强烈需求。我所掌握的中国体育报纸的读者特征来看,他们有着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体育报纸读者不一样的独特性,首先,中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而且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世界带动了体育的兴起,体育迷,尤其是足球迷不断增加,为体育报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读者的爱好广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体育迷像中国体育迷那么关心国外的赛事,比如说转播欧洲五大联赛,冠军杯,欧洲足球、NBA等等,都受到了读者普遍的欢迎,而且最受欢迎的节目往往是水平最高的职业体育赛事,而不一定是有中国人参加的赛事。体育报纸中,有一半的版面报道欧美体育强国的新闻,主要是足球新闻。有很多体育报纸甚至开设了皇马队报、曼联队报等等,据我所知,中国球迷比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的球迷更了解英格兰足球,也比英国人更了解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足球。另外,虽然中国的球员王治郅、巴特尔加入NBA是近一两年的事,但是中国传媒介绍NBA至少有十年的历史,每一家体育报纸都有两到四个NBA的专版,中国已关于NBA的体育杂志有十多种。再比如,中日韩三国流行的围棋,中国球迷对韩国、日本的棋手的关注几乎比对本国的棋手不相上下,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参加的精采的赛事,中国体育迷欣赏的习惯和国外有不同,对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感兴趣,但是并不是最关心的主要部分,更关注报纸对赛事的评论,对内部的披露和深刻的报道,就像《环球时报》一样,做一些本土化的报道,本地化的描述。这种习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变化,一些报纸开始做改变,比如聘请外国人撰稿,添加更多的原创,但是这种改变恐怕不是一两年之内能改变过来的。

  基于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大的体育迷,以及他们无以伦比的位置,基于中国体育报刊从业者的雄心,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以预见的盛况,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见到,中国体育报纸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美好未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会出更多的体育类的日报,在国外,体育类的日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国内,目前主要的报纸大多数都是出周三或者是周四刊,实际上,目前除了中国体育报纸外,就在前几天,上海就诞生了第一张体育日报,《东方体育日报》。

  虽然目前这些体育日报由于市场的原因发行量还不是很大,但是有可能促进更多的体育报纸提早进入竞争的行列。目前,在世界杯开赛前,已经好几家体育报纸开始出日报了,世界杯开赛之后,据所统计,至少有六家体育媒体会出版日报。从《体坛周报》目前的现状来看,出版日报的能力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目前没有改成日报,主要是受制于广告商对体育传媒的投入,因为出版日报必须把成本降下来,以适应读者的支付能力,这种成本的增加,必须依赖于广告,但是目前,中国的广告商对体育媒体的投放量不足以支撑体育日报的出版,但是现在不允许我们等到条件成熟才出日报;第二点,中国体育媒体跟国外的合作更加广泛,前两天,我们《体坛周报》与西班牙《马克报》进行合作,前两天已经在《马克报》的网上发表了中国的宣言和声明,宣告了双方的合作。在世界杯期间,《体坛周报》还会与阿根廷的“阿来”和韩国的汉城体育报进行了合作,在更广泛、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我冒险作出一个更大胆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在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将来会出现中国体育报纸的分印点。事实上,现在在日本的东京,加拿大的多伦多,在美国的一些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已经有通过空运方式销售的《体坛周报》。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契机,必将推动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中国体育传媒得改革之先,受开放之惠,必将有更大的发展,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和《体坛周报》全体同仁的信心和决心所在。

  问: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现在网络发展的越来越快,有一种说法,网络有可能取代传统的媒体,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个体育报纸的记者,您作为一个总编,最希望体育报纸的记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谢谢。

  答:对网络的看法,我想传统媒体如果拥有好的记者,好的编辑,要进入这个网络,应该说难度相对来说小一些,所以说,晚一些进入,或者选择时机进入,应该是不坏的选择。第二点,《体坛周报》对记者的要求,一个是对体育新闻的敏感,第二是敬业的精神。谢谢。

  问:想问一下,目前已经有国外的体育报纸在中国推出了中文版,国外媒体对中国体坛市场的瓜分,你们有什么应对?另外,你们报纸发行频率越来越快,从周报改成一周三刊,现在是日报了,怎么样在这样的前提下保证它的发行量?

  答:国外的中文版进来,我认为也存在着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读者和国外的读者欣赏习惯是不一样的。第二个问题,随着期数的增加,读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现在《体坛周报》改为日报之后,发行量还是维持在100万份之上,目前从销售的市场上来说,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张日报的生存能力,但是从广告上来说,还不是特别的乐观。

  问:我想问一下,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媒体,您觉得是否有一个引导中国体育向良性发展的责任,比如体育社会化,全民健身,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方面,《体坛周报》是怎么做的?

  答:体育不是世外桃源,要改善环境,要有所有人的努力,当然,作为一个体育媒体,我们有责任要告诉读者真相,有责任谴责这样一些事情。

  中国网2002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张迪

龙城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