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张衡一号”升空 天空地一体监测地震

  公元132年,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成功测报了陇西地震,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1000多年。

  2日,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以张衡名字命名的科学试验卫星,将在高度约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上开展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天基平台和新的技术手段。

  六臂“变形金刚”“武器”多

  在卫星大家族里,“张衡一号”是名副其实的小个头:边长为1.4米的立方体,发射质量约730千克。别看个头小,它可是个载荷多、本领大、能屈能伸的“变形金刚”。

  2013年,国防科工局和财政部联合批复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立项。作为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张衡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武器”多多,搭载3类8种科学载荷:探测电磁场的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和电场探测仪;探测等离子体的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GNSS掩星接收机和三频信标机;探测高能粒子的高能粒子探测器。

  在近地轨道灵敏、稳定、精确探测地球磁场变化,对卫星本体电磁洁净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张衡一号’打造了我国新一代磁洁净平台,整星磁洁净度达0.33纳特,不到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几乎把卫星本体无磁化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周峰总监说。

  将大大强化地震立体检测体系

  “张衡一号”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赵坚副司长表示,作为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利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主要用于地震电磁电离层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但我们探索地震孕育机理的脚步不会停止。”赵坚说。

  电磁与地震有什么关联?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壳运动能切割地球磁力线,或通过“摩擦起电”产生电磁辐射。

  早在1965年,苏联科学家就发现了卫星电磁观测在强地震前的异常现象,这一现象被随后发射的多颗卫星反复观测到。21世纪以来,美国、法国、乌克兰等国先后发射电磁卫星,用于研究与地震、火山相关的电离层变化及其机理等。

  为什么要发射卫星通过天基平台进行监测?

  我国地震地面监测网只能获取非常有限的相关电磁信息。而卫星监测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且无地域限制。

  “‘张衡一号’弥补了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手段的不足,开启了我国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新时代。有了它,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级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级地震。卫星监测1年的信息量,地面监测需要20多年,能够帮助科学家提高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说。

  中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成功发射

  承载着10万中小学生的创意和梦想,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2日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为中小学生提供测控真实卫星的体验,推动航天科普教育实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这颗卫星的主要功能是无线电存储及转发,并进行空间成像试验、物联网用户链路验证等。完成在轨测试后,“少年星一号”将面向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开放卫星通信资源。

  “少年星一号”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34厘米,重3千克,由九天微星在“少年星”原型样星基础上完成专业研制和检测。

  目前,基于“少年星”研制与测控的中小学航天科普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位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少年星”测控主站建成,位于海南文昌中学、东莞科技馆、郑州四中、安徽太和三中的“少年星”测控分站也已完成建设,位于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北京市永泰小学等校的测控分站正在建设中。据新华社

深圳黄贝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