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他把器官移植带入全新时代


何晓顺

  昨日,在央视播出的2017年度科技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荣获“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多年来,何晓顺教授率领团队锐意创新,先后创建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器官移植成功转型,为传递“生命礼物”护航。2017年,他以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器官捐献与移植“开源节流”,被誉为 “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创建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

  现代器官移植手术问世于63年前。长期以来,我国器官移植面临器官严重短缺及伦理学非议的双重困境。要打破这一困境,推动心脏死亡捐献是一条必由之路。

  然而,在传统实践中,“心脏死亡”捐献模式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且与脑死亡器官相比,维护“心死”供体的功能更为困难,且获取的器官质量参差不齐,移植后的预期效果并不如人意。

  经过多年研究,何晓顺率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系统化解决了供体识别、器官维护、评估、修复等一系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核心技术问题,大大提高器官的使用率和移植成功率。“中国模式”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被誉为“中国对世界器官捐献事业的创新与贡献”。该研究获得2014年世界移植大会研究奖,这也是我国学者在器官捐献领域获得的首个国际奖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捐献例数呈井喷式增长,比该技术体系问世前增长了128倍,从而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国家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评价何晓顺教授 “在推动器官捐献这项关系到国家重大改革与国家政治形象的事业中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先行军和器官移植改革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破解“不断血”移植的世界性难题

  器官在移植过程中血流中断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严重影响移植疗效,甚至导致移植失败。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移植学界认为,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长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项新技术可减少器官在捐献移植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降低手术风险,显著改善移植手术的预后,相当于“开源节流”,有望造福更多待移植的患者。

  中国工程院王学浩院士认为“这项新技术可延伸至其他器官移植上,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突破多器官 移植技术难关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领域最尖端的标志性技术。何晓顺教授创新多项核心技术,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目前已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最多,成功率100%。而在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这两项衡量器官移植手术质量的关键指标上,中山一院团队分别以94.7%、76.0%的表现,优于全球最早、疗效最佳的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80.4%、50.2%)。如今,何晓顺确立的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被《中国肝移植手册》列为技术规范,为众多罹患多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愈手段,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  (下转4版)

  (上接1版)据了解,“科技创新人物”评选由央视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主办,每年表彰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人物。迄今,荣获 “创新人物”奖的有袁隆平、屠呦呦、南仁东等杰出科技工作者,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团队,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研制团队,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制团队等则荣获“创新团队”奖。


劳务派遣公司靠谱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