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追逐绿色的高度——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系列报道之三

  一行行艰辛跋涉的足迹,从河湟谷地走向瀚海戈壁;从辽阔的草山深处延伸向大江大河的发端之地……绿色发展的集结号,强劲地激荡在高原大地。

  因为肩负着守护好“中华水塔”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对“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感悟,我省各族群众在凝心聚力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之路上,高扬绿色发展的旗帜,追逐绿色发展的高度,脚下的绿色发展之路,在铿锵的足音中越走越宽、渐行渐远。

  “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强音,聚合起席卷高原大地的绿色风潮。

  “走好绿色路”,托起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我省辽阔浩大的土地上,有着其他发达区域所无法企及的大江河、大草原、大湿地等丰富的生态资源。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青海在谋求发展的抉择中,唯有绿色发展一途。

  就在2016年的夏季,平均海拔4千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依然时风时雪。严酷的自然条件,考验着曲麻莱县谋求绿色发展的勇毅和信念。一端要挑起改善民生的重担,一端要在身处江河的发源之地,亮出责任和担当,把“中华水塔”在源头构筑得牢固而又丰沛。

  随着一个个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曲麻莱县的无垠草山扎进泥土、站稳脚跟,得到休养生息的草场、山峦,在满眼的葱葱郁郁中,塑造出绿水青山。

  就在这个夏季,蹚出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曲麻莱人,捧着圣洁的哈达,从三江源头的高海拔地带,越过其间数千公里的路程,在黄河入口的渤海之滨,把一块镌刻着汉、藏两种文字,“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高大石碑,立在了黄河的入海之畔。曲麻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尼玛忆起纪念碑耸立起来的情景,难抑激动,他说,纪念碑倾注着曲麻莱县各族群众对守护好江源之地,为国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矢志不移信念,向外界宣示出我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坚韧不拔走出的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青海路径”。

  同样循着这条路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奋力实现从“吃资源饭”,向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的华美转身。

  在德令哈市东山根下一块低洼处,这里曾是一家企业存放工业废弃物的所在,工业废料曾在这里堆如山丘。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中,下游企业变废为宝,将资源“吃干榨尽”,生产出新型建材;德令哈市区向西十余公里长的戈壁滩上,绵延着比肩接踵的光伏电板,宛如一片蓝色海洋。光伏产业园区相关人员说,新能源产业已在海西异军突起。

  一路追逐,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之树枝繁叶茂,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在扎实推进中,塑造出绿水青山;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北地区省会城市前列;湟水河水质持续改善,河湟人家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算好绿色账”,生态产业筑起“金山银山”

  转变了传统思维定式,放下经济总量小的包袱,顺着生态文明理念搭起的阶梯,高原生态农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借梯而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潜在的生态优势正在高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厚积薄发,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特色与优势。

  深冬时节,海东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中,一派生机盎然。这里产出的各类果蔬,经过分类包装后,正源源不断地发往各个销售区域。园区的业务负责人说,在谋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让海东人在世代耕耘的庄稼地上实现了一场变革,踏上了一条从绿色发展理念上延伸出来的集约高效之路。无论在量和质上,都是以前单一的种植养殖无法比拟的。集聚高效的现代农业,带动起海东市和其他区域的农户增加收入,数千农民在各园区成为产业工人,走上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道路。

  “现在示范园里,打工几个月的收入,抵得上以前家里所有地里的全年收入,同时学到了高效的种植技术。”来自海东市平安区的务工者李成栋这样说。

  从防沙治沙保护生态起步的海西州枸杞种植,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枸杞产区。2017年,全州枸杞产量达到7.6万多吨,出口和创汇位居全省农产品之首。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培育枸杞种植和深加工企业81家,枸杞专业合作社61家,开发生产系列产品100余种,林下产业也在跟进中初见规模。依然靠保护生态、促进现代畜牧业提质上档的柴达木福牛产业,正以勃发之势,冲向省内外畜产品高端市场。

  海南藏族自治州借势发力,利用昔日视为“沉重负担”的荒山荒坡,发展起光伏、风电新能源产业,使一个一向以畜牧业为支柱的农牧区,转变观念,另辟蹊径,让沉睡千百年寂寞的资源搭建出绿色发展的新格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集聚了令人惊喜的新动能。

  曲麻莱县和治多县在立足保护生态的同时,其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沿着绿色之路走向纵深,干制牛羊肉以藏区特色俏行省内外,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打好绿色牌”,借风扬帆追波逐浪

  生态保护托起了欠发达的青海,在保护与发展中自强自信崛起。“绿色牌”已然成为我省面向未来、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中谋求跨越的“金名片”。

  寒冬时节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城乡一派平静和谐之美。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村民土旦,在自己的家里正飞针走线制作堆绣。靠着自幼掌握的堆绣技能,土旦一家不仅自家的日子过得富裕,还带动周边的乡亲,在跟他学会堆绣后增加收入。借着绿色发展风潮,黄南州挖掘唐卡、堆绣、泥塑、雕刻等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唐卡博览会等大型节会,走出去展示,为当地民族文化手工艺品搭起了通向世界的平台。黄南,也由此为自身打造出具有文化元素和较高含金量的“世界唐卡之都”名片。文化的软实力在黄南变成了绿色发展的硬优势。

  借着身边清澈的黄河,海南州贵德县把“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品牌,叫得风生水起。生态文化旅游在这个冰雪季节,依然在延续着夏秋时节的“温度”。靠“黄河清”品牌带动起来的众多“农家乐”里,每日仍在迎来送往中开心地鼓起腰包。

  湟源县的丹葛尔古城,在人来人往中,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成为游客的抢手货;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冰雪艺术节,在一片林海深处,做足了“雪文章”;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俗游在彰显特色中,引来了省内外游客……

  绿色发展同时扮靓了偏远的村落。海东市把绿色发展融入到乡村保洁工程中,把房前屋后保洁、乡村庭院美化,化作涓涓细流,点点滴滴渗入到百姓的寻常日子里,流入到群众自觉投身绿色发展的情感中。为我省绿色打底的画卷,着上了别具高原美丽乡村的亮色。

  新时代,新作为!在绿色发展之路上,青海,依然在追逐高度。(刘法营)

平湖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