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县域经济转型太和样本:一个县城的产业链棋局

见习记者 卢常乐 安徽阜阳报道

导读

    从当初的药贩起家到药商,再到如今的药企,太和县的医药产业历经市场的洗礼后逐渐由产业链的下游开始向上游布局,这成为如今太和县发在现代医药产业升级的关键基础。

    

    11月中旬的安徽太和,刚刚迎来了一股强冷空气。作为皖北后发型的一个县,太和在2015年9月已成为安徽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围绕现代医药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正在趁热打铁。

    安徽省太和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成为皖北地区的中西药物流集散地,在“买全国、卖全国”的产业模式基础上,如今的太和已经将经济转型的触角延伸到了医药产业的上下游。

    在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中,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县域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太和县定位发展现代医药产业的高目标,与身居中部皖北地区的交通、人才、产品研发能力相对匮乏的现实形成强有力的反差,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产业转型与发展模式,太和的探索路径值得深思与期待。

    医药界的“义乌市场”

    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带的太和县,常以当地的小吃“太和板面”被区域外的人所熟知。

    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太和县这座素不产药的内陆县城,却左右着全国普通药品的价格。太和县有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大市场,以及亚洲最大的药品仓库,统计显示全国4000多家医药厂家的60000个品规的医药在此进出,堪称医药界的“义乌市场”。

    回顾太和的医药大市场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以发展中药材种植到西药物流集散中心的发展路径。

    太和县种植中药材源于1958年当时县政府确立的中药材种植策略,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太和县就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最高峰时太和县区域内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形成了“世界薄荷看中国,中国薄荷看太和”的说法。同时,太和县还是桔梗和板蓝根等中药生产种植基地。

    1985年后,太和县开始转为以发展药材生产和西药经营的方向。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后不久,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同时并存,太和出现了大量“倒爷”、“药贩子”,很多人开始盯上了倒卖药品的生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太和人和太和药南征北战不断做大做强的时候,也因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留下了“假冒伪劣药品源头”的骂名。此时,太和县政府果断决定由当地企业安徽华源药业进行统一仓储、搬运、对外交易、收款和发货的“五个统一”政策,才逐渐扭转了市场的诚信危机。

    如今置身在经济开发区内的华源药业物流园区内,可以看到发往全国各地的药物物流渠道一应俱全,各种型号的厢式货车随时待命。

    安徽华源医药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战略部部长马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华源物流园占地335亩,拥有2000多台货运车辆,是整个太和县现有物流运输资源的结晶,目标是打造华东最大的药物物流运输中心。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如今太和医药产业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形成了“全国普药看太和”的局面,医药生意更是带动了当地金融、物流、客运、餐饮、房地产等行业,拉动了县域经济,当地人将这一现象总结为“以药为引兴百业”。

    与此同时,在另一维度里,太和医药制造产业也开始在中草药种植和西药物流集散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

    在《太和药商》一书中,安徽万森堂大药房总经理徐齐贤曾如此介绍称,“1999年,太和医药市场以及太和医药公司已经走向正规化,当年十万太和药商中的精英分子也早已开始走出太和,”北上南下“用原始财富积累收厂建厂,逐渐转向上游生产研发领域,准备开辟太和药商的新时代。”

    从当初的药贩起家到药商,再到如今的药企,太和县的医药产业历经市场的洗礼后逐渐由产业链的下游开始向上游布局,这成为如今太和县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升级的关键基础。

    产业升级之路

    太和逐渐形成的医药产业市场优势和在外药商的转型,被太和县决策者敏锐地捕捉到。

    “市场逐渐规范之际,竞争也在加大,医药物流一直坚持‘薄利多销’,药品仅在出厂价基础上加收2%的利润向外销售,利润并不高。”一位熟悉当地医药产业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成为当地决策者决心将产业引导向上游医药制造领域的关键因素。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安徽华源医药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但市场净利润只有3000余万元,占比仅有0.15%。

    从2013年开始,太和县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工业化转型的政策,众多在外太和籍和本土创业成功人士开始“回归”纷纷兴办工厂。如今,太和当地已经诞生了诸如华源仁济药业、贝克药业、悦康药业等知名制药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太和基地内的贝克联合投药。成立于2002年12月的贝克联合制药是诞生在太和的本土知名企业,如今的贝克制药已经是拥有原料、制剂和研发中心三个厂区和国内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抗乙肝、抗艾滋病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到目前为止,贝克已经开发出9个艾滋病用药、4个乙肝用药、5个肺结核用药、2个精神用药等24个新药品种,先后申请了70多项专利,2015年贝克还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贝克制药总裁助理王瑞告诉记者如今贝克制药已经从原料到制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一定的市场基础,加之政策推动,使得太和的医药产业开始发挥集聚效应。2015年9月,安徽省公布了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14个基地中只有2个是落户县域地区,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太和基地规划面积12万平方公里,已经建成的5.6平方公里内,现有医药骨干企业102家,医药高新技术企业11家。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也开始显现。太和县招商局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基地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38.2亿元,增长30.2%,实现税收5.42亿元,同比增速30.8%。

    突破核心壁垒

    理论上,太和早先积累的产业基础和现今取得的成果为现代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实际上现代医药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技术密集、人才需求高端等拥有着极高的门槛,这成为摆在太和这个中部县级地区发展该产业的最核心的壁垒。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魏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太和需要考虑指标最弱的是三个地方,一是缺少上市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人才引进,三是产品创新,这是整个太和建设现代医药产业体系中最弱的地方。

    事实上,上述问题也早已正是近年来太和县决策者急需解决的关键。自2013年起,太和县已经围绕人才、科技、产业与政策这四个关键要素来构建“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环境。

    其中,在招商引资的政策方面,太和县自2013年便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和《太和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等推动工业化的土地、招商、人才、金融等政策相继出台,来构建政策支持的体系。

    而在人才引进方面,太和基地更是搭建起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了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基地、中科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安徽省高端原料药公共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

    依托这些平台的搭建,很多医药研发的高端人才得以实现引进。截至2017年7月,基地引入高端人才团队近30个,共享诺贝尔奖得主3人、共享国家院士3人,国家、安徽省千人计划专家7人。

    在11月18日举行的第二届安徽省阜阳(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峰论坛上,太和县政府特地邀请了众多现代医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资本方、企业代表,共听取了8个相关领域内权威人士的意见。

    太和县县长刘牧愚在会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本次论坛中,他最期待的就是和专家学者的交流。通过交流能够认清目前太和在目前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优势是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与领导队伍,这个别的地方无法复制;而在龙头企业、人才、产品创新等领域的劣势,并不是致命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改进和弥补的。

    “下一步我们将在合肥落脚,把研发机构搭建起来。做到两个落实,一是政府层面要落实,二是推动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落实。”刘牧愚表示,太和基地接下来还是将围绕人才与技术研发进行重点布局。


外包招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