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他让“四大发明”荣耀复兴,中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傲视全球!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葛玲玲 记者 舒越)1月8日,2017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和中国疾控中心侯云德这两位“80后”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83岁的院士王泽山第4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直到今年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泽山院士在辽阳试验场 朱志飞 摄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和人们熟知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相比,火炸药专业一直有些“默默无闻”。不少年轻的学子也因这个专业太基础、枯燥和危险而对它避而远之。可是从19岁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进入哈军工开始,王泽山院士就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个“冷僻”专业。作为领军人物,王泽山院士和他的火炸药研究团队,经过60多年的奋斗,他和他的团队为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我国武器装备、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再次站在了国家领奖台上,王泽山显得很平静:“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4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原总装备部马殿荣将军这样评价王泽山院士。

2017年的1月,王泽山院士摘得2016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也是第五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皆为第一完成人)。这项发明一等奖,是他攻克的世界军械领域的又一重大难题。

另辟蹊径,他解决了国际难题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国际共性技术难题。凭借着自己数十年的研究积淀,王院士要拼搏一试。

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这20年时间里,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依照王院士独创的补偿装药的理论和技术方案,火炮用一种装填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

据悉,美、英、法、德、意五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模块装药研究,耗费巨资、历时多年,终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令人自豪的是,这个难题被中国人成功攻克了,这项发明也让中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傲视全球。

零下30℃,和年轻人在靶场做实验

在王泽山身上,体现最多也最充分的就是他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在许多人看来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譬如含能材料的低温感、等模块装药等这些久攻未克的难题,王泽山能根据客观需要,决定拼搏攻克。

预研管理中心主任安波讲述了一件至今让他难以忘怀的事例。那是在模块化装药项目即将启动之际,因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指标要求高。但王泽山表示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为了尽早攻下该技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当中。冬天的塞外靶场寒风刺骨,气温常常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可是他还与年轻人一样,在靶场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一趟实验做下来前后需要20多天,他就寸步不离地一待就是半月之久。

在平时的研究中,王泽山不想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而是喜欢换个思路,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闯出一条新路来。

“由于他能够打破一些科研上的惯性思维,这就使得他往往能够发觉一些别人不轻易察觉到的现象,找到一条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和路径。”作为255厂的科技带头人,欧江阳在这方面的感受尤为深刻。


△王院士在指导学生

呕心育才,他培养了90多位博士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火炸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事先做人,为此,他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把事情做好了,比什么都强。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王院士在打牢专业基础与理论功底的同时,更重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给学生选定的课题往往是在理论上尚需探索、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听过王院士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刚刚产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王院士的课堂上。听过他课的学生普遍反映,王院士的课新知识点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并且听起来也很形象生动。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他善于把一些复杂、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精辟地总结和概括出来,便于大家的记忆和应用。

“王院士会经常指导我阅读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他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和他的见解以启迪我的思考。他在研究试验中处处言传身教,使我不仅较快地学到了所从事专业领域科学试验的一些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正确的科研态度和习惯,学会了对试验现象的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 装药所退休教师徐复铭在回忆自己师从王院士时说。

不仅自己瞄准国际前沿,王院士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作为南理工化工系的主任就与瑞典隆德大学化工二系主任Bjerle教授签订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协议。从教以来,王泽山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90多位博士。他们当中既有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也有政府高层官员,大型国企的高管等。很多已经成长为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此前报道

太牛!国家最高科技奖两位获奖院士都姓“苏”

深圳园岭哪个劳务派遣公司不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