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考古队员和盗宝者之争


水下考古队发现的海捞瓷。
(资料照片,由考古队提供)

考古队员在水下作业。

  2017年12月27日,宁波北仑,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所在。

  几百块船板,静静地躺在160平方米的水池里,这一躺,已经快四年了。

  这艘船,就是水下考古者在象山发现的“小白礁Ⅰ号”。这艘清代沉船在渔山列岛海域的发掘,轰动一时。

  这只是中国众多水下沉船中的一艘。

  千百年来,多少中国人,漂洋过海,乘风破浪,开启了海洋文明和海上商贸的繁荣,却也发生了多少帆折船沉的海难,葬送了多少海洋英雄梦。

  千百年过去了,他们的梦想和宝藏,又有多少至今还长眠海底?

  中国水下考古队员要做的,就是寻找他们,发现他们,还原他们,赶在疯狂的海上盗宝者之前。

  从渔民的瓷片寻找沉船

  当金涛第一次在海底看到这艘沉船时,他感觉到了幸运和兴奋。在他的下水生涯里,这一次特别难忘。

  那是“小白礁Ⅰ号”发掘的最后一天,他下了水。“运气特别好,我看到了它。”

  那天,海底的能见度出奇地好。这艘木船,静静躺在眼前。打捞起来后,几百块船板被送到了基地。金涛就负责后续的处理。

  几年来,他不知给船板换了多少次水。

  泡在净化过的水池里,是为了给船板脱盐和脱硫,近两百年的沉睡海底,日积月累,船板吸入了大量的海盐,要脱离,同样需要很多年。而铁钉的腐蚀,同样产生了很多硫化合物。

  “脱盐脱硫只是第一步,之后我们还会进行组装,向公众还原展示一艘相对完整的清代木船。”他说。

  要发现一条沉船是艰难的,需要大量的资料调查,实地走访,也有运气的成分。

  比如,这条清代沉船的发现,线索来自一名渔民,很多年前,他在那片海域捞到过几个瓷片。

  当然,这仅仅是最初始的信息。

  “海面是流动变化的,他虽然指认了大概的位置,但其实我们搜寻的范围却多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平方米。依旧如同大海捞针。”林国聪这样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他和队员们不断比照史料中的蛛丝马迹,以及其他渔民的口述,用设备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测,在茫茫大海中锁定几个疑点,最终还是要靠人下水,挨个潜水探摸。

  浙江的海底藏宝图

  那么,浙江海底有多少这样的沉船,除了沉船,还有什么样的宝藏?

  这是个谜。不过,林国聪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努力破解。他的脑海里有一幅浙江的海底藏宝图。

  从2006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他们首次对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

  林国聪介绍说,水下考古调查队走访了浙江沿海近100个濒海乡镇,经过1500余人次的地面调查,共发现了约200条水下文物线索,确认了沉船遗址5处、水下文物点7处、其他水下遗存2处,初步绘制出一幅浙江“海底藏宝图”。

  “小白礁Ⅰ号”的发掘只是一个开始。

  林国聪说,接下来,他们会对“小白礁Ⅰ号”的发现地渔山列岛海域做一次重点的调查。“下面应该还有沉船。”

  为什么选择这片海域?

  林国聪分析说,在史料记载里,渔山列岛海域不仅是我国远洋航行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比如郑和下西洋就经过这里,而且历来是沉船事故高发区。

  比如《象山交通志》记载,光绪九年,“怀远”号船失事,死了165人。民国二十一年就有三起沉船事故。

  “重要的位置,恶劣多变的海洋气候和频繁的往来船只,造就了这里的古沉船群。”林国聪说。

  对于他们正在准备的这个海域寻访,水下考古队员们怀着更多的期待。

  和盗宝者的不断较量

  浙江的海底藏宝图具体是什么样?林国聪笑笑说,这可不能告诉你。

  有宝物,总会引来盗宝者。发掘“小白礁Ⅰ号”时,就有可疑的船只,在附近停留。林国聪报了警。

  发掘海底文物,其实是考古队员和海捞者的一场较量。

  “要赶在他们发现之前,发掘遗址。”林国聪说,难得的是,“小白礁Ⅰ号”是一艘少见的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他们把考古赶在了盗捞之前。

  而更多的时候,是收拾盗捞过后的残局。林国聪经历了太多这样痛心的见闻。

  林国聪举例说,像碗礁Ⅰ号、南澳Ⅰ号、华光礁Ⅰ号……这些广为人知的大型水下考古项目,全是跟在盗捞者后面所作的“抢救性发掘”。

  最有名的一个事件是1984年5月,英国“职业捞宝人”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上探得清代沉船“哥德马尔森”号,悄悄盗捞起15万件中国瓷器,125块金锭和2门青铜铸炮。

  一年后,这些瓷器现身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一次性拍卖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国文物,很快引起全球轰动。

  来源于沉船的海捞瓷不断登上各大拍卖场。

  但这也拉开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序幕。

  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研究室。1989年,我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人登上历史舞台,一场与疯狂盗捞者的国宝争夺战,由此开始。

  林国聪是第三期全国水下考古队员,从2004年至2014年期间,他参加了当时所有的水下考古项目,可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一次深海的寻宝,对他而言,充满了遗憾和痛心。

  由于国内外文物热、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沿海地区非法盗捞日益猖獗。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此为业的“水鬼”,潜入深海,搏命捞宝。他们盗捞的方法粗暴。

  林国聪印象最深的是参加福建平潭 “碗礁Ⅰ号”沉船的发掘。“真是很糟糕。”他说,渔民们的多次哄抢,使得遗址破坏严重,海底散落着大堆大堆的瓷器残片,到处可见残破的瓶、碗底、碟片、熏黑的船板 ,“收拾残局”成了考古队要做的第一件事。

  林国聪说,那些天,常有被人监视的感觉。他们走到哪儿,文物贩子跟到哪儿,哪儿的文物价格就涨。他们前脚走,盗捞船后脚来。他们白天干,盗捞船晚上伺机盗捞。

  “台风一来,海上的风浪有三四米高,海事局要求海上所有船只必须撤。考古船一直坚持到最后才撤。两三天台风过去,等我们再回来,沉船表面刚清理出来的文物已经全没了,被盗捞得非常彻底。最糟糕的是,盗捞者嫌船板碍事,通常会野蛮破坏,一条古船就这么毁了。”

  发掘结束,共出水完整文物1万7千多件,但据专家分析,被盗捞的文物数量不少于1万件。“我们还是来晚了!”林国聪痛惜地说。

  “但(盗捞)在浙江较少,有个原因是海域的现实状况,海水能见度低,很难捞,还有就是各种警戒做得也比较完善。”林国聪说。


深圳石岩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