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王匡捐赠书画展将于今日起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王匡


黄胄水墨驴图

年代:1981年

黄胄(1925—1997),河北蠡县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精人物、山水、花鸟,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被称为我国现代画坛“三绝 ”。


启功行书轴

年代:1978年

启功(1912—2005),字元白、元伯,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法擅长行楷,以二王的用笔,欧柳的结体,自成“启功体”,书界评其为“外柔内刚、自然洒脱、清隽儒雅”。


谢稚柳

设色芙蓉竹石图轴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任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鉴馀杂稿》等。


关山月

设色雪山骏马图轴

年代:1961年

关山月(1912—2000),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师从高剑父,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代表作有《江山如此多娇》(与傅抱石合作)《绿色长城》《俏不争春》《漓江万里春》等。


黎雄才

设色松间奔马图轴

年代:1975年

黎雄才(1910—2001),广东肇庆人,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与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并称“岭南四大家”,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世人称为“黎家山水”。


清 居廉设色螳螂团扇

年代:1899年

居廉(1828—1904),字古泉,号隔山老人,广东番禺隔山乡人,是清代岭南名冠一方的花鸟画大家,善画花鸟、草虫,尤以写生见长,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其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开创“岭南画派”。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马一兵)东莞市民有眼福了!8月24日至9月24日,市民前往市博物馆,就能一次性看到清代岭南花鸟大家居廉、岭南画派“关黎”、海派名家谢稚柳、长安画派画驴大师黄胄、启功等大师的书画作品。

这些都是王匡生前的个人收藏。他胸怀家国,笔耕不辍,写下不少新闻名篇;他才华横溢,诗文出众;尊重知识,爱才惜才;情系故土,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建设,将个人收藏的47件(套)共51幅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王匡对家乡的真情厚爱,赢得人们的由衷敬重。值其百年诞辰之际,《情系故土——王匡捐赠书画展》于今日展出,以此纪念与缅怀这位前辈。

展出51幅生前捐赠书画

王匡(1917—2003),东莞虎门南栅西头村人。青年时代,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两次南下,文征笔战,成为当时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新华通讯社华南总分社社长、南方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等职,参与创办《羊城晚报》。后出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后赴香港,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第一社长、***港澳办公室顾问。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5年,王匡将个人收藏多年的51幅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有清代岭南花鸟大家居廉的花卉草虫册页;岭南画派“关黎”书画,关山月雪景图、草书轴,黎雄才松林图;有海派名家谢稚柳、陈佩秋、陆俨少、宋文治等人的书画;有长安画派画驴大师黄胄的水墨驴图;还有启功、黄苗子、赖少其、秦咢生等名家书法,丰富了市博物馆的藏品资源。

值其百年诞辰之际,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办,东莞市博物馆承办的《情系故土——王匡捐赠书画展》于8月24日至9月24日在东莞市博物馆二楼一展厅展出。

本次展览共分为“难忘王匡”“情系故土”两部分,既介绍王匡的生平事迹,也展出王匡捐赠的51幅书画作品,并通过编印画册、媒体宣传等形式,纪念这位前辈,让观众在欣赏其捐赠书画,领略其光辉事迹的同时,受到启发,得到熏陶,有所感悟。

组织访谈回顾其生平事迹

8月21日,围绕这次展览,市博物馆组织了一次访谈回顾王匡生平事迹,邀请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近维,东莞市政协原主席郑锦滔,东莞市政协原副主席黄发,东莞市博物馆原馆长钟创坚参加访谈。

李近维表示,举办本次展览意义相当重大,王匡不仅是东莞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定的马列主义拥护者,他心怀家国,情系故土。他不断启发、引导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可以说是位好老师,东莞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快速发展,王匡功不可没,“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爱国的人一定热爱家乡,爱国与爱乡是一致的。”

郑锦滔表示,虽然和王匡接触不多,但从为数不多的接触中能感受到他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的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并提出很好的建议:东莞靠近香港,机会比较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王匡的建议下,东莞在香港组建了顾问团助力东莞发展,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发动人脉在东莞投资办厂、收集各商会对东莞的建议。

黄发表示,王匡曾遗失大部分收藏品,能保存下来的收藏他都捐给了东莞市博物馆,大家才能在这个展览上看到这么多精品。王匡能把他所爱所藏无私地捐赠给家乡,足见其心系故土,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何为爱乡,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当天的访谈中,我们得以了解到王匡生前的风貌,以及他对东莞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深切感受到他对于家乡发展的关切之情。

在新闻工作中实践办报理念

王匡又名王卓培,笔名尚吟。1937年,年仅20岁的他远离故土奔赴延安,分别在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与工作。1944年至1955年,积极投身新闻事业,作为随军记者与三五九旅南下,参与刘邓野战军前线报道,写下了《南征散记》《跃进大别山》《蒋管区农村见闻》《李先念将军印象记》等新闻名篇,其间先后担任新华通讯社华南总分社社长。

1957年,在陶铸的领导下,王匡参与创办建国后第一家大型对外开放的晚报——《羊城晚报》,并代表省委、中南局分管《羊城晚报》达十年之久。

他曾出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后赴香港,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第一社长、***港澳办公室顾问。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匡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一位办报人。他认为报纸是给广大群众看的,不能办成内部刊物;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报纸应有生活气息,应文采斑斓;报纸应办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195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创刊,虽然只是一张地方性报纸,却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鲜明特色获得读者青睐。它是全国报纸中首个开辟并天天刊出体育专栏的报纸,拥有“花地”“晚会”两大副刊,其中很多版面和栏目都是王匡定下来的。

王匡曾表示,《羊城晚报》在版面安排、栏目设置、题材选择、报道角度、文字风格、写作形式等方面,在坚持党报共性的前提下走一条个性化的新路子。这种办报的新理念、新格局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原来报纸可以这样办,报纸就应该这样办。

尊重知识具有艺术家眼光

王匡尊重知识,爱才惜才,乐于结交各界人士,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如新闻界的刘逸生、杨奇、曾敏之、杨樾;文艺界的秦牧、黄秋耘、胡希明;画家邓白、关山月、黎雄才;戏曲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等。

因自幼爱好古典诗词,王匡屡有佳作。他的老师、莞籍书画名家邓白曾评价其诗词“清水芙蓉,绝无雕饰,一片真情,淡而弥永,不务新奇,不作惊人之语。”

1961年《广东名画家选集》出版,该书的编辑源于王匡与广东画家广泛交往中产生的展示广东绘画艺术全貌的愿望,让读者领略明清以来广东名家特色和广东绘画艺术源流,从而更好地保留民族艺术遗产。

因画册对纸张、油墨、印刷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而广东当时不具备印刷画册的工艺和条件,也没有专门的印刷厂家,出版《广东名画家选集》面临许多困难,经王匡努力,从上海请来六位印刷专家。

王匡还为该书撰写序言,他用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分析评价了广东明清以来的代表性画家林良、李魁、黎简等人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赞扬了广东画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鲜明特色和艺术流派的经验和成就。

有关该书编辑出版始末,王匡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南方日报的美术缘》。文章中,王匡提到该书在广东印刷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建设

王匡虽离莞多年,但始终心怀故土,关心支持家乡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帮助解决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的建设经费。

时任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的刘炳元将此记录在《王匡关爱林则徐纪念馆》一文中,当时,纪念馆陈列厅因原建筑的地基下沉,新建部分与原建部分咬合不紧,现出裂缝和倾斜,房管质监部门鉴定其为危房。王匡时任***港澳办公室顾问,他非常关心纪念馆的工作,听说该馆拆除陈列厅、重建陈列楼的设想,王匡非常支持,还为纪念馆题诗一首:“雾拨云开出远山,是非功过百年间。将军早着安邦策,未许艨艟入海寰。”

新陈列大楼方案吸取了虎门炮台中的一些元素,具有炮台的神韵,这一方案很快就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但实施方案所需的80余万元却没有着落,在王匡的关心和支持下,纪念馆陈列楼的基建经费得到了解决。陈列大楼于1988年竣工并进行布展。

1990年,王匡来到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视察,他看到新的陈列大楼和馆区门楼已建好,面貌焕然一新十分高兴,随后还仔细地参观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他对陈列展览大力宣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功勋给予充分的肯定。

1991年,王匡再次视察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他看到馆内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出希望把纪念馆办得更好。

刘炳元写道:“每当我想起王匡同志不论在北京还是回乡视察林则徐纪念馆时的情景,都感到他对林则徐充满崇敬之情,他对林则徐纪念馆充满关爱之情,他对祖国、对家乡充满热爱之情。”

1995年,他又将个人收藏多年的51幅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王匡对家乡的真情厚爱,赢得人们由衷敬重。


责任编辑:马骁潇

海山劳动力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