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全国规划专家 共论东莞经验与挑战 为美好生活出谋划策

    专题会议和学术对话现场,主讲嘉宾赵燕菁在台上演讲。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11月19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举行了两场与东莞有关的活动,包括一场专题会议和一场学术对话,由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联合承办,主题均为“走向更美好的城市——东莞30,30”。与会的专家、学者、各界代表从不同角度总结东莞的前世今生,展望家园城市的崭新航向,为美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出谋划策。

    “30,30”是指东莞设立地级市30年,又是指东莞目前正在谋划的未来30年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GDP、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怎么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作为美好生活的最主要载体——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何建设更美好的城市而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进入新时期,东莞也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19日举行的专题会议和学术对话,总结了东莞发展经验,探讨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创走廊等时代背景下,东莞创新发展、品质提升、城市治理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东莞今天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非常关键的节点,更处于从制造工厂转向高品质的城市、转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的城市,而这样一个阶段恰恰是今天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虽然东莞的空间形态、空间模式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样,但它面临的挑战是其他城市所共同面对的。因此,特别举行了专题会议和学术对话,把东莞作为样板城市介绍给全国规划界的同行们,大家分析、共享东莞取得的经验,同时一起研究东莞面临的挑战,这也是中国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两场活动聚集了超高人气,现场掌声不断。由于场地座位有限,在活动举行期间,许多听众或席地而坐、或站着听讲,表现出了对东莞话题的极大热情。

    ■专家观点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

    东莞乃至珠三角城市面临四大转变

    归纳起来东莞的优势在于,基层经济活力充足、产业动力强、发展速度快、对外开放度高、政府服务效率高,但也带来了资源低效化、动力分散化、设施小型化、形态碎片化、环境相对较低质等问题。东莞包括珠三角城市现在面临四大转变:一是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变;二是从自下而上到上下联动转变,既要保持基层的活力,也要加强上层的统筹和协调的力度;三是要从关注内在到内外兼修转变;四是从关注建设到建管结合转变。

    从去年底开始,东莞就在谋划搞三年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行动,这是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的转变。自下而上向上下联动转变方面,东莞去年开始进行园区统筹,以松山湖为例,除了招商引资以外,还要发挥品牌效应,把周边6个镇统筹起来,发挥松山湖的引领作用。接下来,要从关注内在向内外兼修转变,对内要支持企业创新,对外要从招商引资向提质引智转变。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经济学院教授赵燕菁:

    下阶段城市比拼的是居住成本和公共服务

    我们的城市已进入2.0运营阶段,以往靠增量、靠固定资产投资、GDP拉动的增长模式很快就会走到尽头。未来的城市并不是最大的城市、最强的城市,而是谁最能创造现金流。比如厦门虽然不如泉州,但是厦门财政收入高,瑞士虽然不如法国,但是人均收入高,我为什么要和你拼规模?

    这个时候东莞的很多劣势又变成了它的优势,因为现金流大部分是制造业创造的,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制造业最主要的成本是劳动力,劳动力最主要的成本是土地、住房,我们和深圳之间有成本落差,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下一阶段,城市比拼的就是最低的居住成本,同时还有最好的公共服务,看谁的性能和价格比最高。

    在城市2.0阶段,哪里有人,工厂就搬到哪里。东莞能不能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住房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住房后,劳动力成为东莞人,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的发展和土地价格的上升与他们息息相关,而且这块的增长速度远远大过工资收入。这样这部分劳动力就会用脚投票到东莞来,随之企业必然搬过来。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凌嘉勤: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羚羊”

    我们要从问题中找到希望,从挑战中找到机遇。东莞人口规模大、劳动力比较充沛,虽然目前人口的层次较低,但劳动力的提升还是很有潜力的,另外东莞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会比香港、澳门、广州要迟,这是东莞的优势。东莞的空间布局分散,但这也有很多宜居的因素,行政架构决定了城市的管理更直接、更有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探索一个多级多中心发展的模式,而不是一个中央完全统筹、完全控制的模式。在目前的中心组团里,我们可以利用比较强的东西吸引大型企业,同时利用镇街培育中小企业,形成三心多极的联动城市群,符合多元的企业生态,避免一城独大、镇街凋零的大城市病。

    东莞的发展还可看得更远一点,看十字型。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我们有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如果眼界看远一点,跨过珠江可以到达广西、越南边境,我们可以到达东盟,我们跟江西、福建合作,东莞有一个很好的根基,台资企业比较多,我们跟台湾企业的关系比较好,这是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从这个概念出发,发展整个产业网络布局,谋求更大的突破以及提升。

    在这里,我提出了三层策略规划架构,沿江、面海、环山就是保东莞的基线,北通广佛、南达深港,这是促进我们发展的动力。再远一点,就是西跨珠江到东盟,东联赣闽接台海,这是我们的突破点,可以为东莞谋发展空间策略、产业策略打造这样一个概念。

    因此,东莞实际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羚羊”。首先,羚羊的特点是触觉很敏锐,寻找发展机遇;第二是它跑得很快,这是它生存的技能,掌握整个集群发展的机遇;第三是它能够很快地跳跃障碍,能创造机遇;第四是以典雅的型态创造机遇。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宇东:

    统筹发展要“共谋共商”

    作为世界工厂、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发展的路径特点是:外资驱动、多轮并转、以地生财、自下而上。其中,产业空间的供给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也经历了数个过程,从最早的祠堂、学堂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功能配套越来越完善。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东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虽然目前东莞有几个较大的产业园区,但多数规划还是立足于镇,平台还不够高、动力也分散,这需要加强统筹。此外,在地缘优势上,深圳的创新资源加速外溢,但我们没有什么增量的空间。

    目前,我们的城市更新还在探索之中,但“三旧改造”更多的倾向于房地产,产业化的城市更新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类似于天安数码城这样的非常少。因此,我们说,城市更新的质量还不算高。

    东莞未来30年,产业空间如何发展?在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上,我们可以说是很“小心”,这是因为,统筹发展要维持基层活力,建立“共谋共商”的发展机制,在这个格局上做大蛋糕,而不是争夺蛋糕。例如,松山湖“1+6”的统筹机制正在健全,他们设立了金融投资公司,对片区做统一的基础设施规划,共享医疗、教育资源,这就是很好的尝试。

    在土地供应机制创新上,我们也学习了深圳经验,东莞的未来将更多向新型业态转型。透露一点,目前我们已经有了政策的初步设计,总的原则就是,在过渡期将土地进行适度应用,也就是1.5级开发。在这个原则上,我们将推动城市连片改造,成果惠及民生。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勋:

    东莞要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如何重塑东莞角色?在粤港澳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东莞都担任着不同角色:在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港资北上、三来一补构建了加工贸易的格局,珠三角成了世界工厂,东莞是主角;在2003年CEPA协议后,区域的合作领域从加工发展到贸易,进而提出投资便利化问题,东莞的作用没那么凸显了,成了“配角”;而从2015年开始,设立了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三大自贸试验区,东莞成了“观众”。

    随着粤港澳关系的深化,东莞今后要如何重塑角色?结合相关报告,东莞能在区域发展中找到什么定位?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何打造东莞优势?这条走廊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以前的加工贸易走廊,到城镇居住走廊,再到如今的科技创新走廊。此前的30年间,东莞在这条走廊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机遇,但今后东莞与广州、香港、深圳的关系怎么走,怎么形成差异化发展?东莞如何构建比较平衡的城市功能?东莞要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建议东莞进一步稳固和优化全球智能,作为制造中心,这个定位要稳住,并且提升优化;要拓展和提升区域功能,要能提供服务吸引广州、深圳、香港的居民;在地方功能上,东莞要打造宜居家园,城市的品质能支撑其成为“享受生活”的城市。

    香港大学原副教授王缉宪:

    多中心城市未来何去何从

    东莞,天生就是一个多中心的城市。对于目前的格局,一名传统的规划师可能会面临难题,因为他会有统筹、造心的老思维。

    东莞还是一座中间城市,将来,它也仍然是。这是因为,东莞在两个大城市的中间,原来是在香港和广州中间,现在是在广州和深圳中间。如果按照高铁将来的枢纽规划,东莞就位于广州南、深圳北之间。因此,东莞有一个特点是,工业发展非常好,但它不是直接对外的门户。

    东莞要不要变成一个门户城市?这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果要转变,那要怎么做?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东莞是否要公交优先?这是因为,目前的地铁2号线很舒适,但依然不能将几个片区串联起来,因为交通不便,很多人还是选择开车出行。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几个办法,一是大面积增加铁路轨道,对比日本东京的铁路密度,东莞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需求上来说是可以做的。我们可以设想,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例如“无人车+自行车”的公共配套,当然,这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在港口的发展上,滨海湾新区的旁边就是南沙。对此,东莞可以考虑与南沙联动发展,将有限的土地进行更高产出的开发。

    东莞东城街道党委书记邓涛:

    人才是产业积聚的关键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之所以引用古人的两句话,也是对规划大会的期盼。

    对于规划师来说,如何在发展了30多年的城市里,寻找和捕捉下一阶段更新的元素和肌理,推动规划创新,这是我们应有的学术关怀。

    201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增设超大城市,在16个特大和超大城市中,只有东莞是一个改革开放后从农业县变成的特大城市。在成为特大城市三周年之际,东莞也面临产业能级、生活品质、城市功能、城市价值的四个迫切提升。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员工决定老板去哪里的时代,这跟以前老板做决定不一样。此前在招商中碰到一个案例,一家企业因为要多坐2站公交车才能到达菜市场,拒绝了搬迁,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触动。这几年,我们的产业重构屡次遭遇波折,这就是因为缺乏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人口就不能置换,最后的结果是产业也不能置换。因此,人才是产业积聚的关键,也是东莞的短板,我们确实要考虑怎么提升。

    城市价值的提升,是为城市增值创造条件,为创新要素积聚创造条件,从而引导市场、释放动力。城市除了市容漂亮、政策科学,更要解决利益关切的问题,而来自基层的关切问题就是,实现产业能级跃升、城市格局优化和城市功能释放,最终实现城市品质提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

    东莞有创新土壤和包容性

    东莞经济发展有着“诸侯特征”,此前,东莞打造园区,是为了解决镇街之间边缘土地的发展问题。通过园区的整合,这些边缘土地能迅速成为产生效益的高级空间。而在今后,通过要素的积聚来推进园区统筹发展,从而形成区划的调整,这种调整策略可能是东莞独特的发展方式。

    东莞和南海,是两座很特别的城市,也有些类似。同样位于大城市的旁边,东莞并没有“灯下黑”,这就是东莞特别和智慧的地方。在东莞,什么种子下去,都能长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前,其他地市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东莞在调研后才发现,各个镇街、园区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了500强企业,市里还不知道。因此,东莞的经济发展天生就有很活跃的因子,在应对各种发展可能性时,东莞是最奇妙的城市,也有土壤和包容性。

    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上来说,创新的花盆在南,从深圳往北发展,这是很自然的一棵大树。东莞现在已经在走廊上有散裂中子源,未来还有更多大科学装置,这说明东莞的发展符合规律。在走廊上,无论是广州向南还是深圳向北,东莞都能承接好资源。

布吉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