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全社会携手 共同助“托孤”



  广州观察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涨

  本报日前刊登稿件《20年前“托孤”,10万照料一生》,报道了一群父母在20年前用10万元将心智障碍子女托付给托养机构照料,如今仍在努力支撑的故事。当心智障碍的子女年龄变大,父母变得更老时,子女的托养问题就变得更加沉重,这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父母老去,心智障碍者的未来在哪里?对很多家中有心智障碍子女的父母而言,这可能是最让他们忧心的难题。在电影《海洋天堂》中,肝癌晚期的父亲担心自己去世后患有自闭症的儿子无法好好安置,曾有带着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想法也并不罕见,着实让人痛心。

  在社会学上,这样的群体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老残一体”,也称为“老养残”现象。实际上,不仅在广州,在全国很多城市,这一现象都引来了很多关注和呼吁。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当下对成年心智障碍者重视不足,比起被社会熟知的残障儿童,这一群体和支撑他们的家庭难以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比如本报的报道中提到,有的心智障碍孩子在成年前尚可在寄宿学校生活,成年或者毕业后则无处可去,只能在家中由父母照顾。父母抽不出精力和时间工作,更加剧了经济状况的窘迫。更何况,连很多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也面临“有钱找不到地方托养”的难题——福利院只收“孤儿和老人”;官方的残疾人安养院需要轮候,排队要等“四至五年”;民办机构的选择余地也很小。

  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还是应当呼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高低,是一个地方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加大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支持,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阳光家园”项目,就是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始终是一门公益事业,即便有社会的参与,也很难形成自给自足的商业化运作。正因为此,政府主动兜底,尤为必要。比如广东省残联提出将重点建设社区康园中心,主要服务精神智力障碍、重度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已经有1.8万人享受服务。到2020年,广东将实现全省1600个乡镇街道都有一家,每家能够服务20人,总共能服务3万多人,如果再以此为基地辐射进行居家服务,可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兜底,并不意味着政府大包大揽。同样以广东的社区康园中心为例,有关方面透露,即便实现了160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仍然只能满足全省30%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NGO组织、公益基金、志愿服务组织进入这一领域,为解决“老残一体”难题分忧势在必行。此外,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还需要体现在社会认同、支持就业、生活便利等各个方面,不仅要保障残障人士的基本生活,更要努力关照其精神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

  缓解“老残一体”家庭的困境,仍需社会更多了解、更加重视。政府主动兜底是基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也是必须。


深圳招商人才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