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湖湘廉吏故事】晚清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

  晚清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 清醒看世界 忠孝一生心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琮,号筠仙,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外交家。郭嵩焘1847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1876年,郭嵩焘任驻英公使(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1878年兼出使法国钦差大臣。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晚清时期中国首任驻外公使,曾出任驻英公使并兼任驻法使臣,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郭嵩焘痛恨闭关锁国,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曾先后担任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均是有丰厚“油水”的官职,但他除了份内的薪俸和养廉银之外,分文不取。

  与曾国藩、刘蓉等成为挚友

  在湖南湘阴县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栋相连的宅院,是晚清时期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故居。因院内种有两株石榴树对着书斋,故名“面榴轩”。在这个灰瓦白墙的斑驳宅院中,有一副楹联悬挂于祠堂两侧的大门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这副楹联是郭嵩焘据其家训“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而作。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韧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郭嵩焘出生于一个儒商家庭。其曾祖父郭熊经营放贷、善于积累,是湘阴数得着的富商。由于郭熊读过书,曾为贡生,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因此他虽善经商但并不唯利是图,而是乐善好施,使郭家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其祖父郭铨世传承祖业,在经营田地、盐业和钱庄的同时,常常仗义疏财、接济乡邻,使郭家成为了湘阴的望族。

  曾考取秀才的郭铨世认为,家族要保持长久繁荣就必须要立规矩,并有所坚守。因此,他精心主持修建了本家祠堂“耕心堂”,定下了“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的家训,并把这10个字写入族谱作为郭氏家族辈分的排行,时刻提醒后辈牢记先辈的期许和警训。

  郭铨世的良苦用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郭嵩焘的父母,在自觉传承家风家训的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子女。其父郭家彪精通医术,矜贫恤独,经常施药乡里,深受乡邻尊重。郭嵩焘的母亲极讲究品端行正,家中虽数世经营商贷,却从不许子弟沾染一丝铜臭气。她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儿子的读书仕进上。1847年,郭嵩焘进士及第,跻身士林。1849年夏,湘阴大水,郭嵩焘协助知府夏廷樾办理赈务,终日辛劳,疲于奔命。当时,其母亲重病,郭嵩焘于百忙之中回家探视,母亲反而大声斥责他:“不顾灾民,回家探视,这是徒增我的烦恼!”

 


郭嵩焘雕塑

 

  除薪俸和养廉银外,分文不取

  郭嵩焘出生于商贾之家,但坚决反对为官有商贾之气。为官期间,郭嵩焘从不花心思为自家产业谋事。依常人眼光,郭嵩焘所担任的职务,不论是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还是广东巡抚,均是有丰厚“油水”的位置,尤其是任苏松粮道和两淮盐运使时,经手的钱动辄上万,但他除了分内的薪俸和养廉银之外,分文不取。“出客公服,间有添补,居常衣服一袭。家居之旧,未尝更制。日食上下一例,玩好什物,除置买书籍外,未尝浪费一文。”清末著名学者、湘绅领袖王先谦曾评价他,“廉介不苟得”。

  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郭嵩焘对此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焘的“富强观”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厘正治国之本,这就是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姑务其末”,即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郭嵩焘的“富强观”、“重商”主张,主要反映在他光绪元年上***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一折中。“它冲破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另辟了一个源头。”

 


***衙门将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以《使西纪程》为名刊印出来

 

  光绪二年(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30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一员,郭嵩焘任驻英公使期间,将实地考察心得详细记入日记《使西纪程》,把西方富强之道介绍给国人,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1879年,从欧洲黯然回国后,他去职还乡,虽赋闲在家,但不坠青云之志。他创办思贤讲舍,弘扬天地正气;探寻洋务新途,追逐强国梦想。他于书房题联:“无补清时,终老书斋原夙志;偶谈瀛海,重摊诗卷记前游。”这表明他退去官场,依然关注国事、不甘寂寞的心态。


郭氏宗祠

 

  守志明礼, 注重培育后人气节

  守志明礼的郭嵩焘,对家族成员的要求十分严格。目睹赌博、吸鸦片之害,他赋闲在家时立下严规,凡赌博、吸鸦片者必须改姓。这一规矩得到了严格的执行。郭嵩焘去世后,其子郭立煇发现其妻染上了赌博恶习,虽非常痛心,但依然坚决执行家规,将其送回湘阴老家。郭嵩焘还非常注重培育后人的气节、督促后人读书。在日记中,他曾写道:“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之心,乃能于事有济。文章气节不纳之道义,皆是浮动之气。”去世前,他留下的绝笔《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长,共道吾家兄弟强。儿辈尚能规进取,莫忘先世有书香。”

  在郭嵩焘的教诲下,郭氏子孙不忘祖训,勤修道德,专攻文章,在多个领域皆有所成。

  郭嵩焘长子郭立篪,即曾国藩之女婿,在郭嵩焘担任广东巡抚期间,前往广州谨守父亲教导。郭嵩焘在抚署左侧,专为他辟一书室,并取名曰“食笋斋”。郭立篪在父亲督促下,学业精进,除科举考试一帆风顺外,还深受其父影响,游历山水,关注民生疾苦。郭嵩焘次子郭立煇继承了其父亲的养知书屋,从学于湖南士绅领袖、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才识兼备,是小有成就的楚辞专家。

  “君子之学首重治心。”受此家训影响,郭氏家族始终坚守道德良心和坚贞气节。1938年,日寇犯湘,长沙城遭到空袭,文夕大火把郭嵩焘在长沙营建的房屋全部烧毁,郭家举族避难湘阴老家。1939年农历五月初七,日寇突然空袭湘阴,县城被毁,郭氏族人不顾敌机轰炸,冒死营救。郭嵩焘的侄子郭金玉联合一些进步乡绅,在乡下设立了私塾,在敌骑纵横中采取敌来我散、敌去我聚的方式授业,传授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知识,着力培养救国图存的有识之士。(湘阴县纪委)

深圳沙头角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