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经济界人士热议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界专家学者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

  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俏彬表示,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经济发展史上难得一见的增长奇观。不过,我国过去的高速增长建立在要素大量投入、粗放使用的基础上,为此付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十分沉重,可持续性堪忧。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冯俏彬说,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就是要努力提高要素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科技含量,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冯俏彬表示,要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既需要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更需要努力促成一种包容式的、普惠式的增长。同时,从经济发展规律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形态上呈现出从低级向中级、高级不断攀升的特征,这是产业演变的自然规律。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调整,全球产业价值链正在深度重塑,为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宝贵机遇。”冯俏彬表示,我国必须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破解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实现更加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访***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杨光普

  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对此,***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杨光普认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作用。

  “要重视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攻关,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短板。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创业,针对转型升级的需要,以信息技术、绿色技术、智能技术等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杨光普说。

  同时,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主体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体系,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培育和发展专业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更有效地转变为生产力;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政策,消除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阻碍,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和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此外,要进一步营造和改善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严格公平执法,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为创新开拓市场通道,对新兴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要允许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逐步规范。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杨光普认为,要建立适合各类人才发展的多层次人才政策,既要培养适应创新需求的多层次人才,还要建立分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在收益分配上充分体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访***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员许召元

  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员许召元表示,与前几年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有了明显调整,这种调整一方面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在去产能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注重去除无效供给,特别是以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行业供需失衡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善。”许召元表示,去产能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不再过多追求“去”的数量,而是更加强调去除“无效”和低质量产能,把去产能与促进优胜劣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

  同时,在去库存方面,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总体定位下,会议更加强调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长效机制下,房地产库存将更多由市场行为进行化解和调节。

  在去杠杆方面,针对当前企业杠杆率降低、政府和居民杠杆率提高的新情况,会议提出要防控金融风险,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这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适度放缓支出规模的增长,更加重视支出结构的优化。

  此外,推进实体经济降成本继续受到高度重视,反映了中央对于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

  “补短板的重点也有所改变,由过去强调补基础设施短板,到通过实施乡村振兴补农村发展的短板,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补社会领域短板,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环境领域短板。”许召元表示,这反映出我国基础设施的“硬短板”已明显改善,但对其他软短板仍需继续发力。

  构建全方位多元化指标体系

  ——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将党的十九大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实到可操作可实施的层面。其中,建立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关键内容之一。

  刘元春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在制度和机制上都要有所建树。在产业体系上,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在制度建设上,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并最终落实到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化,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工程。”刘元春指出,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化,需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其中的内容非常庞杂,很多基础性的改革和调整都需要啃“硬骨头”。

  “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我们很多指标体系是以速度和总量为核心,没有考虑到效率、质量、结构,没有考虑到创新、绿色、共享。”刘元春认为,高质量所对应的不再是以速度为核心,而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考核上,要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的比重权衡,这为我国的经济治理再上一个台阶提供了很好的课题。

  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经所所长于佳宁

  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如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经所所长于佳宁表示,一是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满足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产生的新需求,缓解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引发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目前,从企业需求看,很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从消费者需求看,很多高档消费品仍然要通过电商“海淘”等途径从海外直接采购,表明我国高端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相对突出,一些有效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仍将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过程中扮演先锋的角色。

  二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仍面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速度较慢、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等问题。因此,要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同一区域内同一产业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产业服务机构等众多创新主体联合起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密切协作、协同创新。

  三是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数字化转型。借助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兴起的重要契机,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将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广泛链接,实现制造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模式精准满足有效需求。

  四是加快培养制造业急需的高技术、强创新、深融合的人才,形成一批“大国工匠”。目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产业和教育的协作与融合,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业态的复合型融合人才,为实现制造业的“三大转变”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多措并举振兴实体经济

  ——访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

  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

  “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振兴实体经济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表示,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更是在强壮国民经济的筋骨。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就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做到企业强、主业强、实体经济强。要切实树立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把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实体来论大小,以质量来论英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李锦认为,要通过结构性政策发力,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各种基本要素向实体经济投放。要打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商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让徘徊在门外的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

  “振兴实体经济,关键要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李锦认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方面做减法,化解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把国有企业的高杠杆率降下来;另一方面做加法,把资源集中到实体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力度,加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不断壮大新动能。

  “我们还要形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在国民中牢固树立勤劳致富、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观念。”李锦强调,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工匠精神,不能任由“赚快钱、冒虚火”等浮躁情绪和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深圳沙头劳务派遣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