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从打零工到年收入近10万,东莞全国首创劳务协作扶贫援建新模式


6月12日,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云南省昭通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邓浩全为首批28名彝良劳动力赴草湖工业园务工送行。郭佳摄

8月23日,赴新疆喀什工作70多天后,张炳宦又回到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荞山镇的家乡。他刚刚办理好户口迁移手续,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以彝良户籍的身份回到家乡,不久后他们一家四口都将成为新疆草湖工业园的居民。

6月,张炳宦和妻子坐了四天四夜火车前往喀什,来到草湖工业园的东纯兴纺织公司工作。当时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不行再找找别的路子”。两个月后,他是坐着飞机回到家乡的,人也显得轻松自信了很多,“没想到新疆环境那么好”。

从收入不稳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零工族,到家庭年收入近10万元、还将分配到住房的产业工人,张炳宦知道,自己人生的这一巨大转变和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东莞有关。

劳动力家庭整体迁移就业

张炳宦今年40岁,有两个小孩,家中还有身体不好的七旬老母。种地赚不来钱,于是夫妻二人靠在老家附近打散工的收入支撑一家的生活。“主要是帮人修建房子。”张炳宦说,很辛苦,而且收入极不稳定,多的时候一个月有几千块,少的时候一分钱没有。

张炳宦的家乡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其大部分县区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区范围内。昭通常住人口近600万人,而同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到119万,为云南16个州市中脱贫任务最重的一个。2016年10月,东莞市援疆工作组正式进驻昭通。

在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之下,5月10日,广东援疆驻兵团第三师(东莞)工作队前往昭通市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对接,并促成与昭通市彝良县签订劳务协作的框架协议,建立起两地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近年来,东莞对口援建的三师图市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二、三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特别是草湖产业园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拥有大量就业空间。

将三师图市的就业空间与昭通的就业人口精准对接,通过劳动力家庭整体迁移就业,东莞在全国首创了两地劳务协作扶贫援建的新模式。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陈智武介绍,年初以来共5次输出108人到新疆务工就业,目前已有7户26人彝良籍群众正在办理落户草湖工业园手续,这一举措既解决了群众增收问题、也解决了落户群众子女上学问题,还解决了今后养老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张炳宦夫妇正是首批去往三师图市的员工。

在新疆开始新的工作生活

自此,张炳宦一行20余人,从彩云之南的莽莽群山中走出,来到数千公里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边,迎来新的生活和工作。

来到东纯兴,张炳宦被安排在棉纺厂的细纱车间,学习如何操作和“看管”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开始,他觉得很难,但渐渐地也掌握了一些技巧。“我们还有很多维吾尔族的工友,我先学会了再教他们,他们都很友好挺能干,就是汉语不好。”

他说,培训期间的月薪是1980元,转正后将提高到3300元。有关文件显示,“年均收入确保不低于4万元,之后按企业经营效益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升”。此外,还享受社保补缴和医疗保障。再加上户口迁移到草湖后每人每月1000元的补贴,这样,张炳宦夫妻两人的年收入达到了近10万元。

张炳宦夫妻在草湖的住所是厂区一间80平方米、带装修和家具的宿舍,“他们说我们夫妻俩连续工作9年,这套房子产权就是我们的。”

张炳宦的同乡、同车间工友何定朝这次也回来办理一家四口的迁户事宜。37岁的他此前与妻子离异,大孩子在广州读技校,小的两个孩子读小学。这次他还把两个小孩子的学籍也转去了草湖。“我去看了那个学校几次,环境真好,教学质量也好。”

张炳宦的微信名叫“明天会更好”。这两个月来,他每天都会发很多朋友圈信息,多为与工作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一条朋友圈信息中,张炳宦拍了一段机器运转的视频,并配上文字说:“这就是世界最先进的机器”。

这次回乡,张炳宦和何定朝还向很多亲戚朋友讲述了在新疆工作生活的情况。“我们亲身体验过的,他们相信了,希望能有更多同乡一起去新疆。”张炳宦说。

海山人力资源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