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麻辣财经:险企“期中大考”过关,“保险姓保”趋势明显

      “保险企业上半年数据有亮点,提振了全行业士气。”近日,保险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中报,不少业内人士如是说。

  据保监会统计,今年前7个月国内保费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普通寿险保费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30%,速度质量双赢。值得关注的是,排名前10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市场占比达71.57%,市场份额超过七成;排名前10的财险公司,市场分额超过八成。

这表明,“保险姓保”的趋势更加明显,大公司仍是行业的发展担当,他们的定位、方向、质量和潜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保险业“往哪里去”。

  保险业确实需要来点喜气。

  2016年之前,保险业发展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即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靠着保费、投资这“两个轮子”驱动,也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过冬、过关,总是稳打稳赚的架势。 熟料行至2016年,几个 “妖精”“坏孩子”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行业口碑。监管部门刮骨疗毒,收紧投资口子、停售短期万能险、用更严格偿付能力监管手段敦促险企调整业务结构。

  这一番整顿效果如何?几大保险公司中报有哪些看点?中小险企面对强大竞争对手该咋办?麻辣姐带您从险企“期中大考”里看端详。

大公司带头“回归保障”,高新技术平添发展底气

  上市险企中报成绩单里,业务结构调整、保险投资收益、经营科技含量等项目“得分”较高。

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计净利润为654.15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7.8%、6.5%、6%;新华保险净利润同比下降2.3%,但降幅明显收窄。

  从中报看,上市险企不同程度地扩大期交业务,收缩趸交业务,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业务质量均有大幅改善。

  寿险方面,虽然中国人寿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首年期交保费增长10.8%,长险续期保费同比增长39%,而且企业还开发了40多款保障类新产品。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将此解读为“战略撤退”——“放弃一部分市场份额,回归保障本质,寻求有质量的增长。”

  新华保险上半年净利润虽然同比下降,但长期性关键指标大幅走强。其寿险10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规模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达到56.7%,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例为68.8%,健康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9%。董事长万峰表示,回归保障已成为行业共识,新华保险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推进其战略转型。

    财险方面,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人保业务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总保费收入为1796.83亿元,同比增长11%。受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影响,企财险保费收入小幅下滑;同时车险受费率改革影响赔付率增加。不过,责任险、意外及健康险保费分别实现21.2%、29%的增幅,车险一头独大的结构失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投资收益明显回暖。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上半年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6%、5.9%、4.5%和 5.1%,同比均有明显提升。

     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表示,今年上半年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积极的财务配置策略,把握住利率上升的机会加大债券投资,把握权益类资产配置机会增加A股、港股投资。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表示,上半年618.29亿元的净投资收益中,有一半来自股权类投资的分红,权益类投资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沪港通渠道购买的香港股票。两家公司负责人均表态:未来仍看重境外投资,但会保持审慎原则。

中国太保上半年的投资收益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在投资配比上很能“折腾”——对长期股权投资配置半年内增长了16倍,净投资收益239.59亿元,被誉为“A股上市企业中最会投资的企业之一”。

     高新技术成为险企发展的重要引擎。

       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达1458项,其人脸识别技术精准度达99.8%,应用在超过200个场景中。董事长马明哲表示,目前平安的大数据科学家已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两万名,未来将逐步使平安从资本驱动型公司变身为科技驱动型公司。

  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升级并推广 “国寿e宝”“国寿e店”两个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了百余项应用产品。微信端的回访量已占新单回访量的47%,移动理赔则实现了全覆盖,超过50%的保单借款、转账授权、联系方式变更等业务可通过手机办理。保险科技优化了客户的消费体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小险企需加强专业化,自我提升才能“弯道超车”

       大公司钵满盆满,而且还在不断蓄能积势,相比之下,部分中小险企却是别样光景。

今年以来,在监管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前几年以“高现价短期万能险”冲规模、抢份额的中小险企,保费以超过50%乃至90%的速度下跌,新增保费不足,退保压力陡增。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年二季度末,有30余家中小险企综合偿付能力下降,多家险企的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线,部分中小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的大股东纷纷增资稳住局面,监管部门也通过媒体给出“定心丸”:行业整体上偿付能力充足,“保险保障基金”足以在个别险企发生经营问题时保障客户利益。但市场信心的建立需假以时日,归根结底要靠这些企业改善经营。

中小险企如何种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答案是:做精专业。

日前,在北京第二届中国寿险发展论坛上,部分中小险企负责人和监管部门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要瞄准大公司的“短板”。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张宏良指出,目前境内的保障型产品利润率相对境外市场偏高,价格偏高,表明传统的寿险发展模式里面仍有不合理的中间成本。中小公司要紧紧扭住提高精算水平这个关键,优化产品定价,提高产品性价比,争取成为促进利润率平均化的重要力量。

 ——要找准市场的“盲点”。招商信诺人寿副总经理蔡廉认为,像巨灾保险、基于互联网场景的碎片化保险这类低频保险,以及医疗报销型的高频类保险,百姓很需要,市场空间很大,但还存在不少盲点,值得挖掘,同时也考验着险企的风险管理能力。“中小险企的产品和服务,从销售、到核保、理赔,一定要有‘下沉’意识,做精做透。不能东挖一口井,西挖一口井,最后啥也没挖到,得认准一个方向扎下去。”

 ——要把握国家政策的机遇。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认为,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养老,健康保险就具有整合资源的天然优势,可以通过搭建医院、体检中心、康复护理、养老、药品配送、体育健身等全产业链的资源协同平台,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大健康”产业集群。

 ——“防风险”仍是重中之重。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要加快形成全方向、多层次的风险防控格局,产品结构单一、业务期限过短的人身保险公司,下一步将重点盯防。“风险保障和管理是保险有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本质功能,也是行业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必须牢牢坚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曲哲涵)

责编:陈婉昭 邓然(实习)、

深圳坪地人力资源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