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时隔7年中国再添一颗海洋卫星意味着啥?

  原标题:时隔7年中国再添一颗海洋卫星意味着啥?

  中青在线北京10月25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今天,海洋二号B卫星成功发射,早在2011年8月,我国已成功发射海洋二号A星——时隔7年,太空再添一颗来自中国的海洋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海洋二号B星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说,此次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是我国海洋卫星全球组网的首发卫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正式进入业务运行阶段。

  图为装入整流罩之后的海洋二号B星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5级地震。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用海洋二号A星对印尼地震前后海域波高进行分析,判定了“在印度洋海域不会发生海啸”的结论。美国随后也发布消息,取消了印度洋相关地区海啸的预警。

  2012年10月28日至30日,“桑迪”飓风横扫美国东部海岸,海洋二号A星在27日成功观测到该飓风及其移动方向,为有效防范飓风在28日的登陆提供了预警时间。这也是当时全球唯一获取到飓风期间风浪信息的卫星。

  张庆君说,海上无风三尺浪,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前一颗星20多天才能针对全球观测一次,无法满足我们海上运输、大洋渔场、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所以必须建立海洋观测网,提供快速的高精度海洋环境数据,而海洋二号B星就是我们组网的首发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也曾表示,海洋二号卫星在国家的海洋资源探测、防灾减害、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续业务星组网,将更好的服务全球,支援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

  如今,后续的海洋二号B星来了。

  在7年前A星满身“神器”的基础上,海洋二号B星在新增了船舶识别和数据收集分系统,相当于携带了六大有效载荷,可别小看最新的这两项“副业”——具备对全球船舶自动识别以及接收、存贮和转发我国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标测量数据的能力。

  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断前行,卫星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原有的功能单一化向多功能集成化转变,但实现起来却步履维艰。

  以海洋二号B星为例,六大载荷的存在让卫星的工作频率跨越8个波段,天线数量国内最多,电磁环境十分复杂。五院海洋二号卫星研制专家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载荷彼此间的“和谐共处”,该团队从整星总装、分系统、载荷、单机以及电缆包覆等层面做了针对性处理,使得各个载荷互不影响,能够正常的收发信号。

  作为微波遥感卫星,海洋二号B星的优势在于其不受天气、光照等客观条件的干扰,能够提供全天时、全天候的不间断服务。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

  按照五院专家的说法,这颗卫星就像一台飘在太空中的手机,随时随地保持着开机状态,且设计寿命长达5年。

  来自五院的消息显示,2012到2014年间,海洋二号卫星完成了全部台风的监测任务,在每次台风的生命周期中,至少对其完成一次观测,3年共计捕获79次台风,随着未来海洋卫星组网的不断深入,这个数据有望呈几何式增长。

  教育科学部编辑

 

 

责任编辑:吴金明

深圳清水河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