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北京“无人便利店”以无人收场?外媒:仍方兴未艾

  原标题:“无人便利店”以“无人”收场?新媒: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

  12月22日,消费者在杭州首家24小时无人便利店体验支付宝扫码购买商品。当日,杭州首家24小时无人便利店正式对外营业。据介绍,这是由一个ATM取款区改造而成的无人便利店。据介绍,无人便利店运用了电子标签、重力感应校验等技术,并同时启用了蚂蚁金服支付宝的支付、实名认证、芝麻信用等功能,由于无人值守,商品价格为市面价格的8折左右。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月3日报道,北京2017年掀起的“无人便利店”风潮,在短短一年后悄然平息,多家便利店并未完成外界预期的扩张,甚至早已关闭。受访消费者认为,无人便利店在产品类型和价格上比不过超市,使用的智能科技也繁琐复杂,并没有带来更多便利。专家则认为,无人便利店并没有销声匿迹、淡出视线,而是从热点新闻转变为一个零售、电商行业等都在努力尝试的新业态。

  《联合早报》以北京去年7月开业的一家无人值守的便利店为例,称该便利店开业时名声打得响亮,所属集团当时宣称,计划年内在北京布局10到15个。此外,多家无人便利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各地涌现。有专家当时预测,无人便利店将呈爆炸性增长。

  不过,仅仅一年后,记者上月再度走访位于某大型购物中心的这家无人便利店时,发现便利店已消失,它原来占据的位置如今摆放了一些家居用品。据了解,便利店是在今年5、6月份关闭的。

  《联合早报》尝试联系该集团,但受访员工都表示不清楚便利店的营业情况。

  报道称,该便利店售卖的产品以进口商品为主,包括零食、酒水、生活必需品等。顾客可以“刷脸”开锁进入便利店,选好商品后扫码付款,再“刷脸”离开。

  商场工作人员陈女士(45岁)受访时说,便利店的主要顾客群是年轻人,周末也有家庭带孩子去体验,“但体验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少”,开业一两个星期后,顾客少了很多。

  她透露,便利店最初的系统并不完善,发生过几次顾客“进得去、出不来”的窘境,“无人便利店每天有一人在外面值班,他得在出口按密码才能把受困顾客放出来”。

  陈女士表示,自己没有到过无人便利店,“附近有大型超市,东西多、价钱也比较划算,我们一般还是愿意去超市”。

  曾在该便利店买过一瓶矿泉水的王先生说:“最初纯属好奇,体验后发现进店前要输入很多个人信息,店里品类不是很丰富,营业时间也跟商场一样到晚上9点,没有比超市便利。”

  在附近工作的张女士(50岁)也认为,信息验证、刷脸扫码等程序太复杂和繁琐了。

  她说:“我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在‘无人’便利店买东西太麻烦了,‘有人’倒是比较方便,起码我会排队,拿东西过去结账就可以了,还是超市比较快。”

  据附近工作人员了解,该无人便利店的生意好时日均销售能达2000元人民币,但后期盈利还不够支付电费等开销。

  报道称,无人便利店去年进军北京时,就有声音质疑,中国的无人便利店在还未完全解决盈利、技术缺陷和运营模式等问题前,不应急着推出,否则资本市场一哄而上,可能会出现热门概念炒作的情况。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受访时说:“无人便利店把新科技全部应用到一个店铺里,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备受关注。但便利店毕竟属于一种零售业态,无论科技创新到什么程度,营业也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她分析,不同规模的无人便利店发展态势不同,针对《联合早报》所报道的无人便利店,专家指出该便利店经营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选址的问题,以及运营成本和收益之间难以取得平衡。

  她说:“运营成本比较高,同时面积比较小,可以销售的单品有限,如果想吸引消费者前去购物,宣传和促销所需的成本也意味着店铺短期内难以盈利。”

  另一方面,赵萍也认为北京的便利店文化不够浓重。她说:“连锁便利店在北京社区的普及程度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因此人们可能觉得便利店的价格偏高,同时又没有形成经常到便利店消费的习惯。”

  她建议,对于“盒子”型的无人便利店,想要盈利还是需要规模化,并进行更有效的品类管理和成本控制。

  赵萍也强调,无人便利店并没有销声匿迹、淡出视线,而是从热点新闻转变为一个零售、电商行业等都在努力尝试的新业态,“不过现在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没有大规模地铺开”。

  她说:“零售业的业态创新非常快,特别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无人便利店将会与其他业态相互补充。我也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大业态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无人化’的趋势。”

 

责任编辑:余鹏飞

深圳盐田区劳务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