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聚焦古村镇活化传承:乡村遗产文旅振兴要确保社区成为文化实践主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0日讯(记者 魏金金) 自古以来,大多数的中国人内心都有一个恬适的“田园梦想”。但却只有一小部分有能力或是真正愿意投身其中,有人愿意为情怀埋单,也有人困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发展的尴尬境遇而踟蹰不前。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时间留在乡村,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世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逐渐回归?在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来自业内一流的学者、企业家、建造师与生活方式引领者共同就古村镇活化传承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交流。

  城市太“硬” 乡村却可以让现代人重返慢生活


封新城

  正所谓”知停而后升,生命不止向前一个方向,还有向上”。

  大理千宿文旅集团董事长封新城,曾经的文人斗士,如今重新发出了原本诗人风范的呐喊,“除了种地,所有对大自然的抒情都是无病呻吟”。这位曾经新周刊的执行总编辑,在不再为文字焦灼之后,毅然转身开始“云淡风轻”投入田野乡村。

  三年前,来到凤羽坝子,大理的“苍山之尾,洱海之源”,在白族的一个自然村佛堂村,和设计师一起建造了自己的“退步堂”。他感慨,时下中国的乡村正在沦丧,在被抛弃。但在全球领域,农民却又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存在,尤其是在日本,乡村的存在让人由生羡慕。美丽乡村当代面貌的关键词似乎应该是“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诸此种种。在快和新的时代,我们需要赞美慢和老,“如今我们城市的钢筋水泥太硬,硬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僵硬,所以需要离开城市,率先去过慢生活”。

  既然难逃旅游宿命 就要确保社区成为文化实践的主体


孙九霞

  “几乎所有的古村镇最后都将走向旅游。而外生性力量主导的旅游村落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外来资金,实现物质文化景观在整体上的修缮恢复,内生性力量主导的旅游村落,村落文化主体的实践将成为内层文化发展与再生的重要推力。内生性与外生性力量主导旅游发展的根本差异在于:社区是否成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只有当社区主体参与到旅游的文化实践中,才能真正意义地推动文化复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九霞这样强调。

  同样,新加坡国立大学何培斌从“传承与启新:再思中国古村镇”这个角度也分享了他对于古村镇保育工作的看法,他认为古村镇保育是处治世间变迁的方法及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从确定村落价值及维护其真实性开始的。而要想真正系统地了解古村镇价值,就需要通过包括跨地域的中华文化、地域或地方的作法、个人色彩的随机因素及叙述等三个步骤。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整个保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作为村落主体的居民能够参与并赋权。

  营造传统乡村的诗意氛围 从创造一种用心的审美生活开始

  “田中有水,水岸有宅,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传统乡村的诗意氛围,有趣而经典。

  那么,当现今的乡村逐渐缺失掉原本的美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古镇联盟建筑设计师连国钧通实地调研和设计图稿重新在乌镇旁边的乌村复原了他眼里的江南乡村诗意生活,“在充分利用各种事件、场景、营造不同的空间,可以将人们带回到不同的时间,从而营造出中国传统乡村的诗意氛围,创造一种用心的审美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施工理念必须保持建筑的原真性,营造一种起源式的体验,保留现有建筑的时间跨度,使用当地村落材料,与当地工人共同合作。

  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乡村遗产文旅振兴不可不知的六要素

  事实上,传统乡村中的民居、宅院,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中国人山水为林,择宅而居的生活智慧,而乡村中庙宇、宗祠更是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朴素的宗族观念与信仰崇拜,乡村中的私塾、书院,讲述了中国人半耕半度、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乡村中的古井、戏台,也曾是中国乡村中兼具生活功能的社交活动空间,乡村中的年节、歌舞、习俗,更是彰显了中国人追求仪式感、喜乐吉庆的生活品性,乡村中的手艺非遗,亦是承载了中国人自然、诗性的东方生活美学。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李霞以“让乡村讲述自己的故事”为题,分享了她眼中的乡村遗产文旅振兴所需要的六要素:即用一个乡土文化解说中心,解说展示乡土文化,塑造乡村文化地标;用一个乡村休闲中心,重新营造一个新型的乡村社交活动中心、一个时尚精致文化休闲空间;用一组乡村度假生活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闲置民宅的活化利用,构建精致度假生活空间;用一个非遗创新传承中心,通过文创、艺术手段的导入,推动乡村非遗的创新发展;打造一个传统农作体验空间,活化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乡土农作的智慧与美;培育一个乡土文创IP品牌,通过塑造具有极强辨识度的IP形象,构建乡村专属文创品牌。

责任编辑:张玉

圆岭临时工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