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三家央媒同日点赞海口“创文”

海口:文明,让城市更美丽

  《人民日报》

  11月14日,消息传来,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海南海口位居省会城市第二位。

  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对于市民来说,意味着更加美好的新城市;而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224万市民一起,踏上新起点。

  生态统筹治理,让城市更美好

  漫步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芳草萋萋、花香四溢。很难想象,一年前美舍河还是海口最长、最难治理的“臭水沟”“硬骨头”。很难想象,凤翔湿地里具有八级净水功能的1.4万平方米梯田湿地,一年前还是一座3.5平方公里的垃圾填埋场。

  在全省精神文明会议上,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深入开展城乡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工作。

  2015年起,海南省启动了六项生态环境整治。2016年底,海口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城市,海口建立市、区、镇(街)三级湾长体系,修复沙滩13公里,出台《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叫停准备启动的土地整理项目,保护了逾万亩潭丰洋湿地。

  海口坚持用生态修复的方法改造黑臭水体,原本需要花大钱清理的淤泥成为红树林的最佳土壤,红树林庞大的根系正好净化水体,娇气的外来植物,被椰子树、大叶油草、三角梅等本地植物所代替。经过改造,“透光见海、透绿见蓝”,23个景观和125条道路得到了提升,22个街区的生态明显改善。

  “海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让城市和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精气神”。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更有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刘赐贵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2016年底,海口启动城市更新工作,聘请中规院专家团队组成9个工作组,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交通优化、棚户区改造、水体治理、城市增绿、功能提升、文化复兴、土地修复等七大工程,系统施治,从根源上解决治理难题。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已有15个示范项目在海口启动,美舍河黑臭水体治理、凤翔湿地公园改造等已见成效。

  城市的变化,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也让群众对城市的满意度更高,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参与意愿更强。

  “11年前,我开始做志愿服务时还觉得孤零零的,但这几年周围都是和我一样的志愿者。”海口市民、志愿者杜江说。两年多来,海口市评选出道德模范131名(其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名),海口好人345名(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21名),美德少年101名,文明向善已成为海口的标签。

  精细化管理城市,打造连心桥

  文明的城市需要环境,更需要管理。在群众意愿和城市管理之间,需要以群众意愿为基础的“指挥棒”,需要能深入城市方方面面的“绣花针”,也需要沟通群众和管理者的“连心桥”。

  城市管理需像绣花一样精细。海口市委主要领导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强调,必须充分发挥“12345”政府服务热线“指挥棒”“绣花针”“连心桥”的作用。海口坚持科学规划、合规建设、绿色发展、优化管理、贴心服务,推行“12345+基层网格化”工作,对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处置,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今年7月,美兰区下洋社区一位空巢老人不慎摔倒,社区网格员袁秋丽接到求助电话后赶赴现场。她一边拨打“120”,一边在社区平台上推送信息,不到20分钟,3名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就赶到现场,帮助医护人员将老人送往医院。

  对于海口来说,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工作永远在路上,只要以一刻也不放松的精神,从每个人做起,久久为功持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就能不断提升城市服务水准和品质,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百姓的幸福度。

  (原载于2017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记者 黄晓慧)

海口:“双创”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光明日报》

  11月14日下午,一场暴雨突袭海口,受强雨量和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海口城市内涝严重。然而,全市却涌现出一幕幕暖心的画面:路人互助、环卫工人自发组织起来转移学生、交警打着赤脚在路口指挥交通、市民用手清除堵在下水道口的杂物……海口市200余万市民用行动诠释着这座城市的文明。

  共建共享为民惠民利民靠民

  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海口市政建设存在不少短板。如何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散发出应有的青春活力?2015年7月,海口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简称“双创”)的号角。

  “双创”刚启动时,群众议论最多的就是流动摊贩因“双创”而生计受影响。但海口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靠民,不扰民的宗旨,将创建成果物化、固化,让市民生活更有品质,让“双创”成为名副其实的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海口市民许国盛在港西小区里摆了个小摊,卖炸串串。因为炸的串串干净卫生味道又好,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双创”开始之后,许国盛的摊子撤掉了。不过,海口市“双创”工作指挥部在改造后的港丰市场为许国盛安排了一个摊位,许家的长远生计得到了解决。同时,海口按照“业态缺啥补啥,问需问计于民”的思路,海口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统一规范店铺招牌,把美食、购物、理发等生活服务类行业集中起来,积极吸纳流动摊贩和低收入困难群众,让其入店经营。

  数据显示,海口每年投向民生支出资金占财政支出的75%,2016年投入100多亿元,改造小街小巷2434条,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40处、特色餐饮街(区)21条,改造提升农贸市场42家,新建便民夜市2个。

  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名片

  美舍河是海口市区最长的城市内河。过去,由于沿途两岸污水截流并网不彻底,上游段存在农业、工业点源污染、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美舍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2016年年底,海口展开城市更新行动,美舍河被当作重点修复对象。治理水体,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先行。工作人员逐一排查沿线500多个居民小区,找到所有污水直排的源头。接着对71个排放口进行源头截污,建设末端截流拍门51座,对美舍河流域偷排、错接排污口的20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通过治理,美舍河90%的直排污水被纳入管网就近送往污水处理厂。

  如今美舍河面貌焕然一新,水面碧波荡漾,岸边鸟语花香,昔日的脏臭已不见踪影,成为市民游客散步的好去处。以美舍河凤翔段治理为示范样板,海口将全市32个水体整合划分为6个标段集中治理,目前主城区水环境功能均已达标。

  这是海口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海口对全市31个城市水体进行全面治理,通过截污、雨污分流、种植水草、岸线修复等科学手段,让城市景观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崇德向善筑牢城市文明之魂

  “快进来歇歇脚,喝杯茶消消暑。”在海口振兴路,三棵树农家鸡饭店老板薛小兰不时招呼着附近的环卫工人进店休息。为环卫工免费泡茶送水,提供歇脚之地,薛小兰已经坚持了7年。近年来,海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加大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的评选、学习、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善行义举社会正能量,激发市民向上向善向美,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26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比例17.1%,远超全国文明城市测评13%标准。海口还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实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一”模式,创造性设立“全民公益日”和“公益海口”网络服务平台,着力推动全民公益活动,被列为中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

  如今,走在海口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感受到学文明、讲文明、促文明的浓郁风气。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凡人善举更是层出不穷,盘丽芬等22人先后入选“中国好人榜”,涌现出129名道德模范。

  (原载于2017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 记者 王晓樱)

提升文明度 城市更暖心

——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经济日报》

  十几年间,海口从一个边陲小城蜕变为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但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海口的城市管理却屡遭诟病、城市文明停滞不前,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2015年7月31日,海口市开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经过两年多的奋斗,2017年11月14日,海口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夺牌”固然重要,但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海口内外兼修,实现蝶变,才是这座年轻省会城市最大的收获。

  科学创建,抓住突出问题补短板

  海口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多年来的飞速发展造成市政建设短板突出。城区市政道路规划建设起点低、基础差,经常导致交通混乱拥堵;环卫设施不足,城市环境脏乱差;背街小巷坑洼不平,占道经营普遍;城市内河污染,黑臭水体让人避之不及……

  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说:“海口已经到了管理与发展同等重要的阶段,必须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海口提出通过严格对标、科学创建,着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海口市以问题为导向,列出解决时间表,逐一啃下“硬骨头”。海口市的变化,是从看得见的美丽开始的。这座海滨城市有一条母亲河,叫作美舍河。这条带着“美”字的河原本是城市生态的“负资产”,河道污染得发黑发臭。如今,美舍河成为城市的美丽符号。河道旁的水泥护坡不见了,露出了原始红色土壤,岸边栽种了绿草红树;水中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苦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鱼儿回来了,甚至多年不见的小白鹭、棕背伯劳、白头鹎也飞来了。

  据了解,海口先后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病媒生物、校园周边等18项城市专项整治,并把禁毒等社会问题纳入“创文”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创建的关键在干部。海口开通问政电视直播节目让群众当“考官”,出台20多项制度构建起“督考合一”的奖惩体系,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海口市容市貌、干部作风、群众观念、市民素质、社会治安等明显转变。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2016年经济总量和增速均为全省第一,增速继续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前列;201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8%。

  科学管理,为了百姓的幸福感

  科学管理在海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道路上起到了引领作用。海口市将所辖的85条热线、91个部门合并归纳在一起,打造全新的“12345政府热线”,犹如一根绣花针,串起整个城市的民生点,进而编织成网,实现管理全覆盖。

  “高效、方便、管用”是海口市民、游客对“12345政府热线”的最深刻印象。无论大小事,只需要一个电话或者在微信上反映,马上就有政府工作人员回电对接。“马上”是多久?不超过30分钟!

  “30分钟响应机制”是海口市政府以及“12345政府热线”对市民的承诺:紧急类办件30分钟到现场解决,非紧急类30分钟内签收办件,咨询和建议类24小时内回复,投诉类48小时内回复。

  科学管理让“12345政府热线”成为海口城市管理的“指挥棒”。将涉及百姓民生的大小事统一归纳并精细化处理,不仅解决了各职能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现象,而且通过系列制度和组织架构的完善,使得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效果极大提高,市民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海口这座城市更加“暖心”。

  5年前,海口“12345政府热线”有22个坐席,55名话务员,如今达到80个坐席,150名话务员;5年前,热线一天的有效受理量为360个,如今有效受理量4200个,峰值达到1万余个;受理渠道从单一电话扩展到电话、网络、短信、彩信、微信、微博多种方式;5年前,热线成员单位只有53个,现在达到91个。

  崇德向善,提升城市文明新高度

  每天下午六点半左右是海口堵车高峰期,电动自行车见缝插针、横冲直撞,加剧了交通拥堵,成为“久治不愈”的交通乱象。

  海口花大力气整治电动车乱象,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以及志愿者一起,利用下班或双休日时间上街维护交通秩序,劝阻违章。每天下午下班时间,在海口市主要路段上,约有1000名民警、协警、义工坚守一线,维持着交通秩序。通过近1年的整治,道路交通环境大为改观。

  “从小处细处着手,我们努力使创建成为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海口市文明办主任吴清德说,通过强化对社会的教育宣传以及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意识和素质不断提升。在去年的一场户外演出中,5万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自觉把垃圾带走,演出现场没留下一点垃圾。

  海口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凡人善举层出不穷。近两年来,海口有22人先后入选“中国好人榜”,涌现出129名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风景线。海口全市的注册志愿者已达26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比例16%;海口还以城市立法的形式创造性设立“全民公益日”,建立了志愿者星级认定、回馈奖励等一系列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原载于2017年11月17日《经济日报》 记者 何 伟)



深圳莲塘劳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