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连万圣节是哪天都搞不清,你就让幼儿园的孩子个个刨南瓜?

 

看似是在“过节”,实际只是娱乐,甚至连娱乐都算不上——对于要给孩子准备“万圣节服装”,许多家长也已经是怨声载道。

 

这几天,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都组织了以万圣节为主题的活动。商家也不遗余力地营造“洋鬼节”的气氛。

 

不过,热闹之余却不乏吐槽和抱怨。十个有孩子在非公立幼儿园上学的家庭,有九个在刨南瓜。另外,家长还要购买服装、道具、糖果和糖果罐,为孩子设计造型。这几天,还有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参加学校举办的万圣节活动时被吓哭。除此之外,每当万圣节、圣诞节等“舶来节”被国人追捧时,我们还会听到“崇洋媚外”“缺乏文化自信”的声音。

 

其实,无论是本土传统节日还是“洋节日”,其形成都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历史、政治、环境等背景。与传统节日在中国源远流长一样,“洋节日”之所以能够在西方社会扎根,离不开他们的文化背景,更是由于这些节日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相当大的关联。

 

在我们的文化背景里,显然并不存在这些东西,这就导致没有本土化土壤的“洋节日”容易被消费主义绑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当某个“洋节日”临近,往往不是我们自己先意识到要过节,而是商家早早通过各种宣传和炒作手段渲染出节日气氛,过节方式、攻略也都被预设好。久而久之,这种消费主义驱动的预设渗透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教育领域,这才会有大批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心甘情愿地为洋节做“推广”——我们绝对相信,他们并没有事先拿过商家的好处费。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社会上对于“洋节日”的“崇拜”多少带有盲目性。而盲目过节,终究过不好节。现在大多数人过的只是形式上的“洋节日”——做几个南瓜灯、啃几个平安果、买点衣服和装饰品。他们压根没有接触到“洋节日”实质层面的文化内涵。这样看似是在“过节”,实际只是娱乐,甚至连娱乐都算不上——对于要给孩子准备“万圣节服装”,许多家长也已经是怨声载道。

 

我们并不反对让孩子过“洋节日”,这样可以让他们接触到多元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同学、师生以及亲子关系。但无论是过“土节日”还是“洋节日”,都应当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以万圣节为例,当前,做个南瓜灯,准备一堆活动结束后就要扔掉的衣服似乎已经成了标配。然而,万圣节的具体日期到底是哪一天,不少教师和家长都搞不清楚,遑论青少年。实际上,11月1日才是万圣节,而大多数学校选择热热闹闹“过节”的10月31日,仅仅只是“万圣节前夜”。如果让家长耗费时间和金钱去准备,最后却单纯只是为了“逗小孩玩”,让孩子“过节”却不知所谓。

 

中小学、幼儿园,不是不能过万圣节,但如果能在适当娱乐中融入西方文化知识教育,相信家长们不会有太多抱怨,对孩子也有好处。这需要教育机构真正从教育本原出发想问题。目前,从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来看,学校逢“洋节日”必过,过节形式的千篇一律,强制家长准备道具、装饰品等已经获得不少吐槽。毕竟,不是每个“洋节日”都需要过,也应该给一些孩子和家长预留一些自主选择不过节的空间。特别是万圣节,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骷髅头。

 

当然,热衷“洋节”同时,还是不能忘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某种程度上说,过好中国人自己的节,对中国人可能更加重要。事实上,即使从市场角度看,存在于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消费力,也并不亚于那些“洋节”。而国人对待传统节日的方式,或许更值得反思——与许多洋节一样,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过节绝不是“吃喝”那么简单,也不光是“购物”那么单调。问题是,我们对节日的真谛,真的好好思考了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东方IC栏目主编:朱珉迕图片编辑:雍凯

南头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