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告别于学术黄金期:追思2014早逝的学者

  原标题:告别于学术黄金期:追思2014早逝的学者

  澎湃新闻记者 普芮

  注:仅供资料使用,原文发表于2014-12-31

  [编者按]

  “大学教师”这个职业能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收入体面,受人尊敬,时间自由,寒暑两假,鲜少失业?现如今,你若把这些印象说给中国的大学老师们听,十有八九会收获几声苦笑。随机坐上一辆上海本地高校的校车,听到最多的单词恐怕会是:项目,课题,经费,“优才”,“杰青”,表格,报销,出国,访学,“千人”,长江学者,XX万……

  被视为“知识精英”的他们,却往往以“学术民工”自诩。近年来,中青年高校教师英年早逝的消息频频传来,令人扼腕。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对学者而言,青壮年尤其正是他们厚积薄发学术黄金期的开始。过早的离世,带来的遗憾和痛惜是多重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触目惊心的现象?中国高校教师,尤其是其中的“少壮派”为何会面临如此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学教师的工资高于高校教师是合理的么?“发表或者埋葬”的学术考核制度是正当的么?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术生产逻辑和评价标准是一样的么?谁有资格来评定学术水平?科研和教学哪个重要?高校教师的职责有哪些?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蔡元培和蒋梦麟等人在1923年提出的大学“三要”——图书仪器要丰富,教授待遇要优厚,学术独立要保障——过时了么?

  2014年的最后一天,当我们整装待发即将迈入新的一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眸追思今年因病离开我们的中青年学者,纪念这个世界所失去的美好生命,唤起对知识的尊重。

  名单不完全,但求心意真。排名以逝世日期为序。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主干道旁的装饰标语。

  南开大学前经济学院院长马君潞教授2月22日凌晨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0岁。

马君潞教授。

  马君潞教授是我国著名金融学者、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自1994年起享受***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回国人员,并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任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是国家级精品课《国际金融》团队的主持人。 

  马君潞去世时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亚金融合作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开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金融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金融学系系主任、南开大学私募股权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他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我国金融学科奠基人钱荣堃教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堂家4月23日因患肝癌在上海龙华医院去世,享年52岁。

  汪堂家主要研究:近代西方哲学、当代法国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生命-医学伦理学等;先后主持过10多项国内外科研项目,独立和合作出版学术著作达10部,另在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他还协助刘放桐教授主编总共38卷的《杜威全集》中文版翻译工作,倾注大量心血。他翻译了《论文字学》,将晦涩哲人德里达的成名力著引介到汉语学界,而著作《汪堂家讲德里达》则几乎是学习德里达公认的最合适的入口。

  “堂家的西学功底人尽皆知,他的中学造诣就未必人人知道。”学院同事、中国哲学教授徐洪兴如此评论他。除研究西方哲学外,汪堂家还曾编译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清流传》、《尊王篇》等文章。

  汪堂家生于安徽省太湖县,本科毕业于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1986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获外国哲学史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自任教以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十几门课程。

汪堂家教授。

  在汪堂家指导下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曾誉铭,和汪老师相识14年。如今也是一名青年教师的他告诉澎湃记者,汪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所说的都是关于思想的事情。“当年上有关利科的seminar(讨论课),汪老师总是在课前就准备了很厚的一本讲稿,都是手写的。有次我翻译了利科的一篇文章,译完了交给汪老师看,当时觉得自己翻译的还算‘不错’了。但拿到汪老师修改过的稿子,看到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自己真是汗颜。我毕业后,有一次编译一本书,请汪老师作序,汪老师几乎对序的每一个词都细心推敲。”

  曾誉铭认为,汪老师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不党,不群。还很关心学生。“我记得我2001年查出有比较严重的高血压,光是民间配方汪老师就为我找了两个。之后每次跟他见面时,他都会问起我的病情,即使毕业后好几年,汪老师都一直很关心我的健康问题。”

  “汪老师几年前得过一次很严重的肝炎,癌变应该是后来转的。复旦学术压力大,再加上汪老师体质不是很好。我记得汪老师2012年做了第一次手术后,还主持或参加了几个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2013年10月份复发。”

  学生们也将心比心。据报道,汪堂家患病住院期间有18位他的学生24小时轮班照顾。长海医院、中山医院的医生见此场面,感慨从来没看过一个病人被这么多学生围绕守护。

  曾誉铭还告诉记者,“汪老师有一个智障的儿子,妻子失业,家里还有两位老人。汪老师逝世后,师门同仁商议后,每年会有一些自愿的资助提供给他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法学家戴耀晶9月22日因病去世,享年57岁。

戴耀晶教授(上),复旦校园为戴耀晶老师送行(下)。

  戴耀晶教授致力于汉语语法、语义学研究,成绩斐然,同时,他也是受学生爱戴的名师。

  戴老师2013年夏天在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期间突然大量吐血,紧急回国进行肝脏移植手术。出院之后马上又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但是,肝移植虽然成功,他却因肺部感染导致无法抢救。

  听闻噩耗,很多学生撰文纪念。朱刚是戴老师刚刚博士毕业担任辅导员的第一届学生,那是1990年的夏天。朱刚在戴老师去世的当天写下这首诗:

  “弹指光阴廿载余,风华犹忆出茅庐。嘉言益我音如昨,善意育人恩不虚。行到中流摧砥柱,悲同子弟哭门闾。一生劳绩盖棺定,留得名山几册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席扬老师11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7岁。

席扬教授。

  席扬,山西省绛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1999年在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去世时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席扬教授著有专著《选择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新论》、《艺术文化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多维整合与新主张同构——赵树理与山药蛋派新论》等专著,在《文学评论》等几十家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万字。

  开设过的专业选修课有:鲁迅研究、茅盾研究、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研究、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等。每年都超额完成工作量,曾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

  网上学生对席扬的评价多为:“老师讲课很细致,很有条理,内容很丰富。”“讲得很细致,很生动。”“水平高!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俞吾金因脑肿瘤医治无效,于10月31日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享年66岁。

  按照我们定义“中青年教授”60岁的坎,俞吾金教授的年纪自然已经“超标”,但对于这位仍旧处于学术爆发期的学者来说,他的去世仍然算是“英年早逝”。去世之前,他仍担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

  俞吾金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留系任教,1987年从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1990年为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1999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1998年为哈佛大学访问教授。2005年被评为首届人文社科长江特聘教授。

  俞吾金的研究领域包括:哲学基础理论、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实践与自由》、《意识形态论(修订版)》、《重新理解马克思》、《从康德到马克思》、《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第一作者)等。

俞吾金教授。

  他曾参与轰动哲学界的“六君子事件”。据俞吾金的老师刘放桐回忆,1983年秋,一个有关自然科学和哲学方法论的全国性研讨会在桂林举行。“当时我们复旦哲学系去了6位研究生,包括谢遐龄、吴晓明和俞吾金(6人为俞吾金、安延民、吴晓明3位硕士生和谢遐龄、陈奎德、周义澄3位博士生)。他们写了一个《认识论改革提纲》,对当时国内流行的教科书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刘放桐回忆,当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处在过渡时期,在哲学领域,国内整体气氛还比较保守。“这份《认识论改革提纲》,当即遭到了与会保守人士的批判。会后还有人打小报告给中宣部。中宣部下令调查,复旦大学就找来一批教师,名为教育,实则批评。”

  俞吾金走出学院、踏入公共领域的第一步,也许就是担任复旦大学辩论队教练兼领队,带领学生赢得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当时,辩论队的顾问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那场1993年的狮城舌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研究国际政治,偏重实际,我研究哲学,有点空灵。”事后俞吾金总结说,两人优势互补,配合默契。

  据报道,俞吾金把培养学生视作天职。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他主讲的通识课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哲学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哲学引论》每次都座无虚席,学生对课程的打分也名列课程评比的前茅。他会在第一节课上就向学生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我一直对学生说:No stupid question(没有愚蠢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网上向我提问。”

  张汝伦教授回忆说,自己和俞吾金三十多年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个刻苦的人,刻苦到对自己严苛。俞吾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把自己关起来,据说还贴了条,除吴晓明谁都不见。硕士班时,俞吾金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刻苦到看书争风夺秒,时不时在书上写批注。

  张汝伦表示,那一周不断有消息说俞不好了、更不好了,“自己有心理准备,但是今天早晨确切消息来了,还是受不住”。刘放桐教授感慨,“才66岁,太早了。”而在童世骏教授看来,“我想他最遗憾的就是不能思考和工作了。”

  南京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林挺进教授12月19日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8岁。

林挺进教授。

  就在12月14日,他还去湘潭大学做了题为《绩效审计:绩效管理一项不可或缺的议题》的学术报告。

  林挺进去世时任南京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于2012年11月入选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批“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是前三批近120名入选者中仅有的四名文科教授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地方政治精英及其财政行为。

  林挺进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士(1999)、硕士(2003),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博士(2008),持有美国密歇根大学ICPSR社会科学定量分析证书(2006)。2007-2008年获美国***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联合资助,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曾入选浙江大学首批“求是”青年学者计划、担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林挺进在2010年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大学:“精神虚脱”还是“制度虚脱”? 》的文章,其中说道:“目前中国内地大学教授所沿用的薪酬制度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公立大学教师通常作为事业编制干部纳入国家计划,工资薪酬依据不同的职称、级别比照国家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有着与这种薪酬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与(住房)福利制度。”

  他认为:任何人都不能要求一个学者在常态社会中、在基本生活保障成问题的状况下“为了学术而学术”;当社会上其他人都有条件吃肉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者喝着稀饭“为了学术而学术”。

责任编辑:张玉

深圳坑梓哪个劳务派遣公司不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