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外媒赞中国送早教进贫困区:给贫困儿童更平等机会

  原标题:外媒赞中国送早教进贫困地区:给贫困儿童更平等教育机会

  外媒称,为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离贫困的目标,一群人默默远赴西北部地区,开展了贫困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致力给贫困地区孩子更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难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7日报道,2015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甘肃省华池县开展了“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养育首个试点项目,在当地聘用35岁以下女性、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家访员,每周进行一小时的拜访,与幼儿及看护人共同玩游戏、绘画、唱歌,学习新词汇、学习从一张图做联想扩展(看图说话)等,同时家访员也会向看护人灌输儿童营养和卫生健康等知识。

  任红女(46岁)一家住在华池县乔川乡,属于黄土高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在接触33岁的家访员谷巧梅之前,任红女对“儿童早期教育”全无概念:20多年前照顾儿子的方式,竟是用一米多的绳子把他拴在炕上,不让他四处跑动。因此,刚开始照顾两岁多的孙子徐启睿时,她也只是随手给他买了些玩具,或让他看电视解闷,“以为只要吃好穿好、孩子不哭不闹就行”,也没给孩子看书识字。然而,当谷巧梅手里拎着新玩具掀开窑洞门帘时,徐启睿兴奋地从炕上跳起来,扑上去向谷巧梅伸手讨玩具。谷巧梅用废弃塑料瓶制成的小汽车令小启睿玩得不亦乐乎,谷巧梅则在一旁向任红女解释活动的目标,是要教会孩子“走、停、快、慢、远、近”六个词的意思。

  报道称,和任红女一样,中国许多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早期养育和看护照料知识,幼童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称:“很多父母都相信小孩应该自然成长,不需要太多的拔苗助长。但实际上,研究已经表明,0岁到3岁是幼童大脑发育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如果有充分的营养、有早期教育的刺激,就能成长得很好。所以不能自由放任,而要有特别精心的关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郭良菁也称:“从长远看,优质的学前教育将为人的语言、认知、情绪,以及社会适应等领域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报道称,“慧育中国”项目的一个特点,是通过有目标性的游戏,把教学融入玩乐中。家访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亲手制作相应的小玩具。评估显示,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已显著提升儿童智力发育,参与项目的儿童情绪较为稳定,面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更积极。

  报道称,除了华池县,“慧育中国”项目也在新疆、贵州、四川、湖南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实施,截至今年7月,一共聘用300多名当地人担任村级家访员,受益儿童近4000人。

  朱堡子村的方文哲才14个月大就已经开始学会说话,而他的母亲杨晓霞(23岁)是聋哑人,父亲方亮亮(28岁)只有初中学历且患有癫痫,因此,30岁的家访员张筱霞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方亮亮说,教育让他们一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他说:“我希望孩子长大后成才,考到大学文凭,到大城市工作,成为科学家,为国家做贡献,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有用。”

  报道称,中国扶贫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确保贫困地区孩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其中扭转女童多年来的劣势地位更是关键。受访村民和专家都说,男女幼童之间受教育机会的差距已在逐步缩小。总部位于加拿大的乡村女学生教育协会,旨在为中国贫困地区女童提供经济资助,帮助她们顺利完成学业。协会至今已在甘肃、贵州和青海资助超过800名女学生的高中和大学教育。

  乡村女学生教育协会创始人兼主席田青青说:“现在有越来越多农村家庭开始意识到,女孩毕业后经济独立了,她们绝大部分都很有责任感,也会帮助家里,这是个好的观念转变。”

  报道称,包括“慧育中国”在内,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都由非营利组织负责,靠社会捐款来维持运作。参与者希望,0岁到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能尽快上升到政策层面,得到财政部门的长期投入。专家普遍认为,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和家长分担为辅,全社会都要以“功在眼前、利在长远”的精神参与进去。

  但北京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燕也提醒,在决策过程中应该调研和发掘民间其他的好做法、好经验。“我们也不能指望政府一出钱,学前教育的所有问题就全解决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每一个人发挥能动性,做一点是一点,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余鹏飞

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