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朱镕基30年前做这决定500强掌门每年来上海开会

  原标题:忆当年·再出发|30年前朱镕基做这个决定,每年秋天世界500强掌门来上海开会

  这是国际企业家与上海市长的三十年之约——金秋时节,他们会来到上海,参加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长咨询会议),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上海应避免工业国犯下的错误,对工业排放物应规定限制并强制执行,处罚不能不痛不痒。”

  “上海不能仅依靠地面交通,要建立体交通,建设高架道路和地铁网,地铁车站间距不宜过长。”

  “上海要想吸引跨国资本,应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升投资者对国内公司治理的信心。”

  很多人感慨,上海常有先人一步的政策规划。而市长咨询会议给上海带来了全球智慧与先进理念,也为决策层打开了一扇扇观察学习世界的窗口。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美丽的约定,源于1988年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国际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经叔平给上海市长朱镕基的一个建议——组织一个为上海经济建设提供咨询的国际企业家顾问委员会。

1989年市长咨询会议成立大会期间,外宾在西郊宾馆用餐。

  [亲历者说]

  从封闭式经济困境下突围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与南方“后起之秀”相比,显得步履蹒跚。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与开放市场经济的双重困扰中,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双重竞争。“上海的发展不仅要靠自身的力量,也一定要面向世界。”上海市原副市长沙麟告诉记者:“只有继续扩大开放才能促进上海深化改革,才能让上海从封闭式经济困境下突围,谋得这座城市的涅槃重生。”

  在中央的支持下,朱镕基接受了经叔平邀请国际智囊团的建议,并要求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负责落实。

  那时,邀请一些国际企业家来上海并不容易。1988年10月10日,市外资委综合事务部负责人张沛萍带着王学林等人来到了北京,与经叔平、美国安达信公司亚太地区主管合伙人麦克米伦等人会晤。“大家约定,先由安达信出面与国际企业家联系,等到中外双方都觉得合适,再以上海市长名义正式发出邀请。”王学林说,当时,他刚从市外经贸委外资处调到市外资委综合事务部工作。

  10月11日,一封《关于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委员会设想的汇报》就送到了市长朱镕基、副市长黄菊、顾传训等人的案头,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到会议的雏形:

  它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自愿组建的组织,是为上海市长提供无偿咨询服务的。为发展上海经济提出建议,目的是使世界了解上海,使上海的投资环境更具有吸引力;

  人选要结合上海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来考虑。上海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需要考虑有交通运输方面的企业家,上海要发展高技术,应聘一些从事高技术的企业家;

  报告最后建议,成立会议定于1989年四五月份在上海召开。王学林告诉记者,***最终批复的名称为“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

图为1989年,汪道涵同志参加市长咨询会议成立大会。

  起步时的艰难,很多人还记忆犹新。1989年春夏之交后,许多原定在我国举行的国际性会议因故取消或推迟。但上海依然继续推动会议筹办工作,并以较为灵活的地方身份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联系,以市长的魅力与诚意来打动那些国际企业家。

  有参与者透露一个细节:当时有部门提出,考虑到市长工作繁忙,在发表完主旨讲话后就离开会场,但最终决定,市长全程与会,聆听洋高参们的发言并互动交流。1989年10月9日西郊宾馆7号楼,市长咨询会议成立大会举行。4位外国企业家顶住压力亲自与会,他们是美国国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伯格、加拿大施格兰酿酒公司总裁布朗富曼、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执行副总裁盖洛博士、美国康地谷物公司总裁史德理博士,另外的8位企业家则派出代表与会。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会议组织章程,选举格林伯格为首任会议主席。当晚,朱镕基市长会见了外宾,对他们为发展上海经济所给予的关心表示深切感谢。宾主一致认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上海发展重要出路。

  冬去春来。

  1990年3月16日,这一年的市长咨询会议在新锦江大酒店举行。朱镕基市长致辞,黄菊副市长等出席,包括法国雷诺、日本东芝、美国国际、意大利菲亚特“掌门”在内的60余位跨国企业家与会。

  这是上海第一次迎来人数如此之多、层次如此之高的外国高管。也是在那次会议上,朱镕基向国际企业家透露一个重大消息,上海浦东开发的方案设想已经上报***,并且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我可以有把握地告诉各位,几年以后,浦东地区将成为上海投资环境较为理想、投资政策更具吸引力、对外经济交往条件越来越好的外商投资新区”。他向外国客人呼吁,期待一切有远见、有眼光的实业家们到上海来,在开发、建设现代化浦东新区的进程中共同合作。

  就在这次会议闭幕后一个月,***、***向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的发展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三十年]

  将世界智慧对接上海发展

  如果说起步的艰辛在于突破阻碍,那么当市长咨询会议步入正轨后,如何将世界智慧与上海发展相对接,使效果最大化,成为城市与企业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外方坦诚相告,市长虚心聆听

  在1991年的市长咨询会议上,荷兰帕科德公司董事长克里恩斯提出,由于上海港吃水的限制,第三、四代集装箱船以及对新一代散装船的停靠受到限制。他向市长建议,应该开掘垂直于河道的专业性码头,按码头的专业性质,在其周围形成一整套的配套服务公司。

  时光荏苒。在2005年市长咨询会议开幕前一天,作为会议成果的展示,市长邀请与会成员参观即将通车的东海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在场的国际企业家都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的意见被上海接纳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30年来,大到城市发展战略、未来产业重点、如何吸引人才,小到出租车保险带设置、民用电梯安全、绿地规划设计,借助这一国际级智库,上海倾听理性声音,减少决策失误,助推城市发展突破瓶颈。会议结束后,上海外办市长咨询会议秘书处还会整理企业家的意见与建议,发给各相关单位研究采纳。

  截至2017年末,洋高参从最初8个国家的12人,逐步增加到16个国家38位成员。其中既有来自于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泰国、印度、智利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行业分布从传统制造业、银行保险业,逐步向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金融审计、商务咨询等领域扩展,成员结构更加合理,代表性更加广泛。

  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价值已远超每年会上10多个小时。在这里,上海收获了融入世界的支持者与推动者。会议创办初期,多数成员没在上海投资,而如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没有动作。2002年会议期间,会议主席代表全体成员给国际展览局写信,表示支持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而在“非典”肆虐期间,多家跨国药企又给予中国很大帮助。

  “会议成员为上海市长不辞辛劳献计献策,而历届市领导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还不是为了上海的振兴和繁荣?作为上海人,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报道的《解放日报》资深记者蒋心和感慨。

  “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外方要用一年准备

  好的会议主题等于成功的一半。每年市长咨询会议闭幕前,都会公布第二年的主题。

  如果串联起这些主题,从最初的“如何搞活国有企业”,之后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到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我们就可以捋出上海发展换挡升级的轨迹——由传统工商业城市向 “五个中心”城市转变,再到如今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迈进。

  主题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每年会前的预备会议上,由市发改委、市政府研究室牵头,邀请政府机构与会议成员一起进行 “头脑风暴”,一般会初定三个主题,再请市长决定第二年会议主题。“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前瞻性,不能太大太空,也不能太细太碎,要让每位企业家都有话可讲。”在上海市外办副主任祝伟敏看来,务实是会议30年来留下的好传统。

  明确明年讨论的主题后,国际企业家就会动用各种资源进行研究和准备,并根据自身经验,提交有针对性的课题报告,可以说“一天的会用一年来准备”。

  2016年会议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上海可持续发展”。法国ENGIE集团董事会主席梅斯特雷认为,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城市满足市民需求的能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并优化公共基础设施。WPP集团创始人苏铭天爵士建议,上海要将高科技和传统行业更紧密整合,“让城市更加智慧、更加互联、更加高效。”

  正因为主题发言紧贴上海发展脉动,使市长咨询会议始终洋溢着青春活力。而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发展,上海的探索与经验也让外方受益。这场群英会就像10月上海的金黄色一样,空气中透着收获的味道。

  变的是会议形式,不变的是开放决心

  上海在向世界取经,世界也在向上海学习,上海首创的市长咨询会议模式已被不少城市所仿效。上海市长咨询会议依然红红火火。

  这就是上海的魅力,在这里能达到城企双赢的最佳效果。按章程办事,也是会议30年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比如,上海规定,与会成员必须是企业全球一把手,如果连续两年缺席,那么不管企业多牛,它也不再是市长咨询会议成员,这样严格规定就是为了确保会议的含金量。

  还有,就是上海的人情味。在欢迎欢送宴会上,国际企业家的座位顺序,不是以冷冰冰的企业英文字母来排序,而是按照企业家参加会议的资历来确定。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会议本身的组织形式也在与时俱进,既体现在细节中,更体现在内涵上。2008年,市政府接受与会成员的建议,为了进行更深入讨论,下午的会议形式调整为闭门会议;在2009年会前,市长咨询会议秘书处首次组织专家对咨询报告进行评审,选出前瞻性强的报告,由企业家作大会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各方作精心准备。

  “变的只是会议形式,不变的是开放初心。”祝伟敏强调。未来,上海相关部门将努力完善这一国际平台,使之成为服务上海中心工作、提升城市软硬实力的有效途径。

  正如会议首任主席格林伯格所说的,“这些年常来上海,感到上海变化最大的,是人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面向未来,上海要将自身发展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求新的突破。

  集世界智慧发展上海,这是市长咨询会议的初衷。而其中体现出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正日益成为支撑这座城市前进的灵魂与动力。

  记者手记

  继续以开放赢得未来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当事人发出感慨:“本以为这个会就开几次,想不到一坚持就是30年。”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始于1988年的市长咨询会议,已经被视作上海乐于融入世界、善于融入世界的标志。

  30年前,它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对外窗口,30年后的今天,上海已成为中国国际性会议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这30年发展经验足以证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仍是上海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与最大竞争力。

  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提出一个新课题——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龙头城市,上海该如何扮演“高端节点”的角色,又该如何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相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拥抱世界发展潮流、甚至吸取他处教训,都是不可或缺的破题之策。

  今年10月底将举行市长咨询会议第30次会议,主题恰是 “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新形势下上海全方位对外开放”。结合上海发展新定位,相信国际企业家会有宝贵建议给上海。

  这个已是而立之年的会议,是上海“海纳百川”的一个案例。它给我们更大的启示是,在新时代,上海依然要不畏羁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开放,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继续以开放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张申

深圳宝安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