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50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报告出炉 厦门缘何得第一?

  原标题:50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报告出炉,厦门缘何得第一?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今天(1月29日)在京发布的我国首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报告显示,“80后”流动人口已经占比65%,超过一半流动人口有长期在流入地生活居住的打算。而户籍制度和一系列建立在其上的制度,形成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制度性障碍。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蓝皮书: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No.1》今天在京发布,报告由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联合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编制。

  报告以50个城市为对象,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心理文化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但离理想状态差距较大。四个维度中,公共服务融合表现最好,其次为政治融合,说明由国家力量推动的政治融合和公共服务融合成效显著;而经济融合和心理文化融合得分较低。

  50个城市中厦门第一

  《报告》是中国第一部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为主题的年度报告。2017年,被评估的50个城市中,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厦门、鄂尔多斯、成都、长沙、合肥、惠州、青岛、苏州、江门和唐山。

  其中,厦门和鄂尔多斯是国家第一批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试点城市,成都市“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实施了很多改革措施。

  排名后十位的城市是呼和浩特市、温州市、榆林市、台州市、绍兴市、金华市、海口市、三亚市、昆明市、宁波市,浙江省有5个,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有2个,具有稀缺气候资源的旅游城市有3个。

  报告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政治融合难度大,制度性因素是流动人口获得市民身份、平等社会权利和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相对于其他区域,东部地区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带来的压力较大,流动人口在市民身份获得和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权利获得方面受限较多,成为制约这些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因素。

  中国每6个人中有一名流动人口,“80后”占比65%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一名流动人口。如果加上所涉及的家庭人口,与流动人口有关的人口规模大约占到总人口1/2。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具有几个特点:留居时间长,流动人口平均流居时间为5.7年;家庭化趋势明显,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平均家庭规模超过2.5人,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中,近85.5%的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约65%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新生代流动人口占主体,“8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达到***.7%;融入意愿强烈,超过一半流动人口有长期在流入地生活居住的打算。

  户籍制度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制度性障碍

  报告提出,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体制的核心,限制了公民自由迁移、定居和享受社会福利的范围。户籍制度和一系列建立在其上的制度,如教育、社保、医疗制度等,形成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制度性障碍。由此,大量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日趋“漂泊化”,成为“失根”(unrooted)群体。

  同时,过高的房价、低水平的消费和劳动保护不足是经济融合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公共服务融合方面,需要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问题。报告还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程度越好,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也比较低。

  未来的城镇化应以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为导向

  报告显示,目前阻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城市面临人口压力过大、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低等问题。未来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和范围,提升流动人口城市落户意愿。

  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建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社会服务和支持体系,为最终实现融合目标提供便利条件。

  报告认为,未来的城镇化应该以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为导向,通过制度、政策和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扫除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障碍,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建设更加和谐、包容的城市社会。

 

 

责任编辑:王亚南

深圳功能区劳务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