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培训班成“刚需”,搅乱教育生态


    9日晚间的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推出了一个“说烂了”的话题——《疯狂培训班》。栏目中,一位无锡家长的说法,似乎证明了仍要探究这一话题的必要性。他说,以前上培训班是小众的奢侈消费,现在,则似乎成了大众消费。

    这种定性虽然不一定权威,但一定是符合大家的切身感受的。至少,培训班已经从“买方市场”转为了“卖方市场”。

    上培训班成了“大众消费”,那对于培训班的需求,是否已经成了一种“刚需”?从以下几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些苗头:其一,以往给孩子报班的处于少数,而今没有报班的反倒成了另类,需要顶住各种压力和自己内心的纠结;其二,家长给孩子报班的目的,已经从拓展兴趣,演变成对既有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强化,甚至不是“补习”,而是“预先学习”“超前学习”;其三,培训班所开设的课程,从最初少数几门艺术、体育类课程,扩大至对全学科的覆盖——数学、英语,乃至作文,都能找到课外培训老师。

    后两点是最值得警惕的,那就是,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于官方教育之外的完整教育体系,甚至在某些家长眼里,孩子在培训班所受到的教育,似乎比在学校的学习更重要一些。

    更加需要警惕的则是,这样一种态势,会否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呢?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形:如果一个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在培训班的学习中,超过了正常学校的教学进度,那么,对剩下的少数没有报班的学生,老师是否还会耐心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而上述栏目中,一位无锡家长透露出一种已经出现的情形:部分民办名校在选拔学生时,采用的就是超纲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只有在培训班上才能学到——这大概就是培训班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越来越多孩子通过培训班学到超纲知识,那这些学校则势必又会加大难度,以选取更“拔尖”的学生。这几乎成了一种循环。

    诚然,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种种形式选拔优秀学生。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个地区健康的教育生态,应该是“橄榄型”,而非“金字塔型”。前者,两头小,中间大,是常态社会下的常态分布,符合社会稳定的预期。而后者,在培训班的催化作用下,愈发强调“掐尖”,大众的关注度、家长的期待,全在于“金字塔尖”,这对于正常的教育生态,不啻是一种灾难。

    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态,已经难以用理智或狂热来定性家长跟风报名培训班的行为了。有关部门也应予以正视,而不只是心灵鸡汤般地劝止家长。至少,应该做这样几件事情:其一,继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其二,不要让培训班教学干扰正常的教学计划;其三,面对难以扭转的“卖方市场”,在培训价格方面,应有适当的干预。

    当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正强势推进教育公平,希望“疯狂培训班”不会成为这一进展的阻碍。

    本报评论员 王子明

劳务中介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