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人民日报评部分城市山寨洋建筑:做到极致也是赝品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吸引了网友的注意。相比那些徒有外表的仿欧式楼阁,这座小镇由内到外一水儿“洋货”,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徜徉其中很“洋气”,“摆拍”出来很童话,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异域风情。然而,即便是营销策略,即便有市场需求,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依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比如,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是当代音乐史的圣地,其建筑虽融合了中国元素,但恰因为承载着巴黎的文化,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而反观中国的高仿建筑群,哪怕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的佛罗伦萨”之名,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国族乡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人们调侃“洋山寨”,不意味着所有洋建筑都是城市景观的“污渍”。哈尔滨的巴洛克街区,亲历了民族资本与外国买办的商业硝烟,见证了中俄文化的碰撞;天津的意式风情区虽原属租界,但精致的设计和名人的痕迹,也刻画下一段历史记忆。反观当下的西式建筑热,千城一面的现象屡遭诟病,有城无人的结局频频发生,住在这样不知所云的建筑中,“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的感觉怎能不扑面而来?

  与西式建筑热同样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文物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说“外国高仿货”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中国假古董”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有学者总结出“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简化传统,建筑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中。对建国刚半个世纪的新加坡来说,创意时尚是狮城的风格;而越南被殖民多年,胡志明市的街头充满法式韵味;马达加斯加首都人种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矛盾才是这里的和谐。那么,中国的建筑风格在哪儿?

  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那是中国乡民自觉结合西方与本土建筑特色的产物;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设计的高层住宅,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华似锦,入则清净悠远”……可见,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小村落,因为小手艺的活态传承而充满生气;小胡同,在烟火油盐的打磨中,成为氤氲集体记忆的场域。只有立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唐朝名相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其实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都在这里集中。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气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这正是:建筑也有高仿,抄袭不差毫厘。到处英范法风,中式何时落地?

责任编辑:桂强

南头临时工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