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关于发射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原标题:长征七号首飞成功!关于发射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宽广的大海浪奔浪涌,浩瀚的天空繁星闪烁。

  6月25日晚,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高大挺拔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待命出征。乳白色的箭体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在灯光照射下,格外醒目。

  大海与星空,火箭与国旗,在南海之滨的这个夏日夜晚,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的中国航天新画卷。

  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拼版照片,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这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次飞行任务——

  “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2.25米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征七号总设计师范瑞祥说,首飞成功,将大幅提升我国进入空间能力。

这是转运前期,位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中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曾涛 摄

  这是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场的首次亮相——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发射条件最好的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发射场区总指挥张振中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将进一步优化我国航天发射场总体布局。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各号注意,5分钟准备!”“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从19时30分起,场区内渐次响起的口令声,不断压迫着人们早已绷紧的神经。

  伴随着“1分钟准备”的口令声,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瞬间脱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第一次飞行进入读秒阶段。

  “……5、4、3、2、1”“点火!”

  1秒、2秒、3秒……足足经过7秒多钟的“漫长等待”,长征七号才猛地喷出一股浓烈炫目的白色火焰。

  “起飞!”

  20时整,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长征七号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夺目的白色烈焰,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飞向无垠的星空。

  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和鼓掌声中,航天测控人的目光继续紧盯着穿越天际的长征七号。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包括位于琛航岛上、我国唯一的深海陆基测控站——西沙测控站在内的各方测控点,接力把火箭飞行数据实时传来。

  167秒,火箭助推器分离。

  182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此时,火箭已经飞出地球大气层。

  211秒,整流罩分离。

  地面跟踪测量数据显示,整流罩残骸溅落中国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

  20时10分许,火箭与有效载荷成功分离。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战告捷!中国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

  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人们紧紧相拥,庆贺胜利。

  ——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那些风餐露宿、拼搏奉献的工程建设者。从14年前立项开始,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参与发射场建设的就有500多人;被誉为“搭天梯的人”的某安装总队,2009年大年初一从北京开赴海岛,是第一批进入发射场的施工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把昔日荒芜的海岛建设成为先进、开放、生态和一流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埋头苦干、创新超越的航天人。2011年9月,导流槽进行混凝土浇筑,已在现场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管理员周湘虎,因长时间紫外线照射和过度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左眼永久失明;长征七号总体设计团队,是一支年轻而具有战斗力的团队,80%的人未满35岁,大部分为近4年内入职的年轻员工,学历都是硕士以上,其中博士占46%。——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不应忘记所有同心戮力、筑梦航天的中华儿女。“没有共产党,没有国家,就没有我的家。”东地源村66岁老人许达逢,是发射场首个搬迁户;村长黄循坤一家三世同堂,新房刚建不久,他就带头搬迁,既做家人工作,又做村民工作。为了发射场的建设,共有一万多人搬离世代居住的故土。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面向大海,仰望星空。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太原、西昌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从大漠戈壁、黄土高原、苍翠青山到碧海蓝天,走过60年不凡历程的中国航天事业,开始了面向星辰大海的新征途。

责任编辑:张岩

深圳翠竹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