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向他们学习!上海这些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或提名,看看都有谁

 

据了解,表彰大会将于本月中旬在北京召开。

 

昨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在中国文明网公布,共有58人荣膺本届全国道德模范,265获得提名。其中,上海有1人当选,9人获得提名。昂思菲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职工王海滨荣获见义勇为类全国道德模范,刘哲昕、景在平、高新军、陆亚明、梁慧丽、朱兰、胡振球、马利军、方水芹等9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据了解,表彰大会将于本月中旬在北京召开。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上海获奖者事迹: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类)

 


王海滨,男,汉族,1989年10月生,共青团员,昂思菲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职工。

 

居民楼突发火灾,王海滨冒着生命危险从5楼往下挨家挨户敲门通知邻居,并强忍剧痛打开被火烧得滚烫的单元楼铁门,为他人开辟“生命通道”。15名邻居安然无恙,他全身皮肤88%的面积被严重烧伤。他的勇敢和坚强,感染无数申城市民,被誉为“上海好邻居、救火真英雄”。

 

2015年6月16日,上海市闵行区某单元楼1楼突然起火。由于天气闷热,家住5楼的王海滨睡觉时就把家门打开,只关上外面一扇防盗纱门。这让他成了最先发现火情的人。被浓烟呛醒后,王海滨出门观察,发现是楼下着火。随后,他一头扎进浓烟之中,挨家挨户敲门,叫醒熟睡的邻居。母亲最初还能听见他在4楼、3楼大声呼喊,后来就没了他的声音。住4楼的王女士被王海滨叫醒后,开门想看个究竟。结果门才开一个小缝,浓烟伴着烈焰一涌而入,将她的头发烤焦一撮,手也烫伤一块。王海滨就在这样的高温中,一直敲门下到1楼。

 

小区门卫顾师傅、陈师傅发现火情后,到楼下尝试开门救火。但此时单元楼铁门已被烧得滚烫,门卫师傅没有钥匙根本无法开门,在门外急得团团转。危急之中,王海滨从浓烟中现身,强忍疼痛打开防盗门。门卫师傅赶紧用灭火器灭火,王海滨却一头栽倒在地。

 

消防车和救护车先后赶到。消防员扑灭余火,从楼内疏散出15人。王海滨被送往医院急救。邻居陈先生在2楼发现王海滨遗落的被高温烤变形的眼镜和一只拖鞋。邻居们感动地说:“从2楼往下十几级台阶,海滨是赤着脚跑下去的。真不敢想象其中的痛苦。没有他的呼救,后果真不堪设想!”

 

经过急救,王海滨脱离生命危险,但全身88%的皮肤被严重烧伤。后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冲下楼救人那一刻,我没有纠结和犹豫。如果时间能够倒回,想到能救这么多人,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王海滨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上海市见义勇为楷模、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刘哲昕,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

 

刘哲昕不忘初心,坚持常年义务送教下基层,倾囊助学西部贫困孩子,不畏艰险参加抗震救灾,是孩子们心目中最敬爱的“刘叔叔”,是地震灾区家喻户晓的“教授民兵”,是“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者、传播者、示范者。

 

刘哲昕既面向党员领导干部讲课教学,更始终心系基层群众。每年到灾区、藏区和南疆义务巡讲,送教累计超过200场。每次送教,他不仅不要一分钱的报酬,还把身上的钱留给需要帮助的群众。2013年4月19日,刘哲昕刚从汶川义务送教回到上海,第二天早上就发生了“4·20”芦山地震。他毫不犹豫地直奔机场,飞回四川,连夜徒步7小时进入震中救灾。几个月后,汶川发生“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他再次飞赴四川,身负80余斤物资,攀援悬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草坡乡,给灾区群众送去了希望和温暖。

 

他长期资助63名西部贫困孩子,累计达100万元。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给孩子的信中,他写道:“只要你认真学习,叔叔一定资助你到大学毕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整晚与孩子通话通信,帮助分析功课,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每年不远万里到各地看望孩子,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我不是有钱人,也不是慈善家,这些孩子都是我的亲人,对他们,我只有爱。”多年的心血浇灌换来累累硕果,已有23名孩子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大学。

 

在他的感召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成立了“刘哲昕爱心团队”。目前团队已经拥有近千名成员,精准助学1000多名孩子,每年资助金额超过200万元,在许多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和奖教金。爱心团队在喀什开办了38家爱心双语夜校,在校学生超过2000人。

 

刘哲昕荣获全国干部学院优秀教师、“感动上海”2016年度人物、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景在平,男,汉族,1955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景在平从医40余载,医者仁心、心系苍生、扶危助困,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书画创作,通过义卖筹集善款,免费为困难患者手术。迄今已举办22场爱心书画展,筹集600多万元爱心善款,成功为20位患者实施了免费心脏主动脉瓣膜微创手术。他以一腔大爱谱写了“中国好医生”助人为乐的人生传奇。

 

1980年,景在平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毕业,分配到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并立志提高血管疾病的诊治效果。1989年,他牵头创建血管外科,通过贷款62万元引进国内首台血管镜等设备,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迈出了我国微创腔内血管外科历史性的第一步,成为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2017年1月,景在平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景在平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牢记“医德为首,行医为人”。一位下岗工人患有巨大胸主动脉夹层,曾因三次动脉破裂差点丢命。得知他的情况后,景在平一边精心实施手术,一边通过募款解决手术费用。面对一位前来求救的困难打工者,景在平毫不犹豫地说:“费用你别着急,先把病治好!”类似的患者还很多。因此在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有‘景’教授‘在’,患者就‘平’安!”。

 

2011年初,家住上海市奉贤区患有严重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的老冯慕名找到景在平。面对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巨大经济负担,如何才能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景在平反复思量,打起了自己书画专长的主意。景教授从小兴趣广泛,自幼喜爱诗书画,岁月荏苒,他笔下的水墨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颇具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景在平毅然决定,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书画筹集善款来帮助病人。由此,白天无影灯下拯救患者生命,夜晚伏案泼墨挥毫。2011年5月,他亲自主刀免费为老冯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近年来,通过书画义卖募集善款,他成功为20位患者免费实施微创手术。这些爱心手术不仅包含着景在平在医学领域内的创新与探索,更包含他对贫困患者的一份仁爱之心。

 

景在平荣获“感动上海”2014年度十大人物、上海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等称号。

 


高新军,男,汉族,1977年8月生,上海市隆古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新军在行车途中路遇翻车溺水事故,不顾个人安危下水帮助,连续救出5名被困溺水者,并顶住疲倦为溺水昏迷者做心肺复苏,协助家属将溺水者送往医院救治。高新军用自己见义勇为的善举,诠释了年轻企业家有作为敢担当的精神境界,传递出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2015年11月29日,上海遇到寒潮降温,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10米。高新军开车路过松江区沪松公路明南路时,见一名孕妇在路边呼救。他停车查看,原来是一辆轿车坠入河中,车中还有人在按喇叭求救。

 

高新军来不及多想,立即脱衣跳入冰冷刺骨的河中。当时,落水者的家属已经在水里全力营救。他们两人合作,连续救起4人,逐一将他们拉上岸。得知还有一名老人被困,尽管已经筋疲力尽,高新军还是第五次下水,进入车内救人。此时,惊险的一幕发生:车门关上了,高新军也被困车中。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沉着冷静,先闭气摸索着将老人身上的安全带解开,然后等待遇险者家属将车门拉开。最终他们成功将被困的老人救上岸。

 

被救上来的5名溺水者都处于昏迷状态,未等歇息片刻,高新军就用学习过的急救处理知识,为溺水者做心肺复苏。4名溺水者很快有了呼吸,最后被救上岸的老人却始终没有反应。高新军不放弃一丝希望,用嘴吸出其口腔内堵塞的泥水,持续为老人做人工呼吸。终于,老人有了呼吸。高新军紧接着就和当事人家属以及其他热心路人一起,将他们送到医院救治。等所有事情安排妥当后,高新军没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悄悄离开。

 

此次救人,高新军腰部脚部受伤,4个月后才痊愈。对这件事情,高新军说:“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谁遇到都会这样去做的,只是这次是我遇上了,尽我所能而已。”

 

高新军荣获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陆亚明,男,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绿波廊酒楼总经理。

 

从一个年轻的面点技师,到如今的“上海工匠”,陆亚明与中式面点相伴30余年,以诚信务实为本,争当餐饮行业排头兵,建立了“绿波廊中式面点制作工艺标准”,不忘初心,努力创新,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面点的责任。

 

虽然绿波廊酒楼至今已经接待了60余批中外元首和政要,但在陆亚明看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才是诚信经营之道。他把诚信经营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从点心创意制作到餐点设计开发,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确保品质,让餐饮也变成一种艺术享受。为了满足不同类型食客的多样化需求,陆亚明在总结30多年中式面点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提炼出“融会贯通、创新面团、馅要多味、营养健康、形要活脱”的五个关键要素。坚持“创新不忘本,传承不守旧”的菜点设计理念,或在传统原料中融进新的烹饪方法,或用传统烹饪方法做出新的食材,深得消费者欢迎。

 

他坚持不懈,像一个菜点制作的“魔法师”,将美食与营销、传统与时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发改良了20多款传统名点。他十分讲究点心工艺的精益求精,坚持海派点心色香味形俱佳,用真材实料取信于食客,把诚信融入每一道菜点中。比如名点枣泥酥的馅心,陆亚明坚持选用上等马牙黑枣,尽管加工费时费力,但自加工的口感和品质却更能体现“地道的上海味道”。陆亚明不仅推广了中式点心,更传播了中国的餐饮文化。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百姓关注焦点。陆亚明坚持把食品卫生安全作为企业生命线,较早实行了明厨亮灶,即采用视频技术,顾客在餐厅对整个厨房加工过程一目了然,自觉接受顾客监督。如今,他又在绿波廊引入了ERP系统,食品安全可追溯有了根本保证。他组织建立点心制作标准化制度,经上百次实验后,编撰推出了12款特色点心统一馅心配方,并根据四季温度变化,写出了春夏秋冬同一个品种的不同配方,从主、辅料数量到点心形状都有了量化标准。他坚持定期召开“点心质量分析会”,形成一整套“绿波廊中式面点制作工艺标准”,推动中式点心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道路,绿波廊酒楼“让人放心”的名头愈发响亮。

 

陆亚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梁慧丽,女,汉族,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梁慧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作为社区班长,十几年如一日有求必应、有急必到、有难必帮。她说到做到,履行诺言,每年为居民扎扎实实办一件实事,为小区通社区公交、建卫生站、办老年食堂,悉心照顾多位孤老日常起居。践行承诺、诚心服务,她赢得了群众的普遍好评。

 

莲花公寓聚集2800多户动迁居民,加上外来务工者,实际人口近万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2000年刚到任的梁慧丽说:“居民区书记就是居民的勤务员,群众对我有期盼,我就要有回应,并且说得出,做得到。”她从帮助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做起,定下工作目标,每年为小区居民办成一件实事。她凭着这股信念和韧劲,将小区配套问题一桩一桩地解决。居民有急难愁盼或突发事件,她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置。

 

“答应居民的事一定要办到。”这是梁慧丽对居民的承诺,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她了解到“出行难”是居民呼声最高的问题,就公开承诺一定抓紧解决。经过她多方协调,768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小区门口,还恢复了小区门前斑马线、红绿灯,交通出行问题妥善解决了。为方便居民就医保健,她和居委会干部腾出办公用房,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吃饭、购物问题,她牵线引进一家超市和饭店,办起老年食堂,为小区居民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她建立“帮困解难、敬老助残”夕阳红工程,照顾小区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小区85岁的潘伯伯每逢患病,都是梁慧丽送医诊治、侍奉茶汤,她对老人说:“你就把我当女儿,我给你养老。”

 

梁慧丽不仅能时时处处模范带头,也是公认的“好班长”,善于组织调动集体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她拉起一支以党员、楼组长、居民中骨干分子组成的“社区工作骨干队伍”,开展“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保民安、予民乐”主题活动,采取居委干部分片包,按楼幢、楼组划分联系责任区,对居民需求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让居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梁慧丽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感动上海”2014年度人物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朱兰,女,汉族,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朱兰不仅是斜土街道的好女儿,还是千家万户健康的守护神。她心里永远装着社区百姓,在全科医学道路上勇于拼搏,淡泊名利,勇于坚守,展现出一名家庭医生的高尚医德。

 

朱兰立足社区工作,服务百姓。“多想一点、多问一点,多说一点、多帮一点”,是她始终坚持的服务信念。她签约的居民很多是老年人,在居民家中,朱兰耐心地给老人量血压,一遍一遍地叮咛老人高血压、糖尿病的注意事项,怕居民记不住服药的规则,就手写下来,让居民压在玻璃板下。居民们十分信任她,把她当亲人。茶陵路75弄的周奶奶,在弥留之际还叫着她的名字。许多老病人已经搬迁到外区还辗转几路公交来找她就医。

 

朱兰探索医改工作,不懈追求。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她带头探索,迎难而上,自制宣传板和爱心便签,带领团队每家每户进行宣传讲解。她经常加班加点,有时挑灯工作到深夜三四点,是大家眼中的“拼命三姐”。她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居委会、楼道口、马路边。目前,团队平均每人签约1068户,签约率达70.1%,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达到61%。

 

朱兰投身援建工作,倾情奉献。2009年,得知有对口援建都江堰任务,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她放弃元旦、春节休息,深入调研,多方沟通,开展义诊、巡回医疗服务,帮助解放、平义两家社区卫生中心创建规范化的发热及肠道门诊,指导平义创建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被上海市卫生系统援建前方工作组评为“优秀援建队员”。

 

朱兰注重科研工作,成绩斐然。作为学科带头人,她把慢性病的有效防控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承担8项市、区级课题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家庭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在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推广。

 

朱兰荣获全国首届岗位学雷锋标兵、第九届中国医师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胡振球,男,汉族,1985年1月生,中共党员,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10年间,胡振球从一个不懂技术的打工者,成长为技术强人、创新能手,从普通一线装配工成长为技改专家、车间主任,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获发明专利7项。他改进的“吸尘车整车预装工装”,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500余万元。

 

2007年,胡振球来到上海打拼,进入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刚进单位,他就暗下决心“做工人,就要做个好工人”。当时,他对于“好工人”的定义是朴素的,踏踏实实干活,不偷懒、不懈怠。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企业不少员工是硕士生、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新点子,给单位创造效益,给他内心带来不小的落差。“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胡振球也萌发了研发的念头,觉得能实现岗位创新才真正配得上“好”这个字,决心成长为有过硬专业能力的专家。

 

胡振球从零学起,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给他讲图纸,一遍不行,两遍、三遍……为了能更安心学习,他干脆搬到职工集体宿舍,下班后就往单位职工书屋里钻。从钣金工、钳工、车工到打磨工,短短几个月,他便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操作技巧。

 

胡振球说:“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们要做得更好。”几年来,他的发明成果逐渐从最初的小变化,变成各类专利和效益,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发明等各种专利14项,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2500多万元。为提高生产效率,他提出“整车预装工装”,突破操作难关,使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60多万元。他首创卸料抑尘装置技术,有效解决专用清扫车倒灰扬尘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发明的“清扫车边吸尘口自动避让装置”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他和团队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理念,将推广环卫专用车与打造智能化管理模式相结合,运用质量监控系统,让智慧环卫从理论走向实践。

 

胡振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马利军,女,壮族,1957年1月生,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姚家村村民。

 

30多年里,丈夫家里多人大病缠身,马利军倾力照顾残疾大伯、患癌婆婆,温情扶持落魄的丈夫,扛起风雨飘摇的家,用贤、孝、韧的品格诠释孝老爱亲的中华美德。

 

1981年,马利军经人介绍从广西远嫁上海,公公早年去世,大伯是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单身残疾人。她没有后悔,毅然肩负起照顾丈夫一家的重担。她鼓励丈夫外出找工作,家里事、田里活自己一肩挑,空闲时还为大伯四处求医问药。几年后,大伯病逝,她又劳心劳力一手操办大伯的后事。1998年,马利军被确诊患了甲状腺癌,但她依然没有放下对这个家的担当。她一面吃药医治,一面一如既往地照顾家人。谁知祸不单行。2009年,丈夫患上白血病,婆婆查出皮肤癌,她自己的甲状腺癌也复发了。医生建议马利军立刻做手术,但她考虑到丈夫和婆婆,放弃了手术,靠吃药幸运地再次稳定了病情。但丈夫和婆婆的病却不能拖,治疗几个疗程下来,就花了4万多元。

 

沉重的医疗费把这个贫困家庭压得喘不过气,丈夫失去生活的信念,婆婆整日以泪洗面,马利军也心力交瘁。然而,对亲人的牵挂、对家庭的责任,激励着她继续东奔西跑,为医药费四处筹钱。经过3年化疗,丈夫终于从死亡边缘挣扎了回来。他逢人便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娶到这样的好媳妇。”

 

婆婆在2004年再嫁。不幸的是,再嫁的丈夫在两年后又因重病去世,夫家子女不愿承担赡养义务。马利军就把婆婆接回家中,细心照顾。2014年,婆婆突发脑溢血住院,马利军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尽心照顾、不离不弃。有一天,她因连续熬夜照顾,晕倒在医院的过道。病友们见此情况无不动容落泪,纷纷感叹:“就是亲闺女也很难如此。”婆婆出院时,碰到家里房子拆迁。为妥善安置婆婆,她把婆婆送到福利院,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去看望一次,直到一年后婆婆因病辞世。马利军含泪安顿后事,送好婆婆最后一程。

 

马利军荣登“中国好人榜”。

 

 

方水芹,女,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

 

方水芹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侍奉体弱多病的公婆和父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绎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方水芹婚后一直与公婆同住,五口之家,相敬相爱,其乐融融。1997年,70岁的婆婆做了胆道结石手术,两年后,又被查出结肠肿瘤,两次住院。手术期间,方水芹白天上班,晚上陪夜,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毫无怨言。多次手术使婆婆的身体弱不禁风,需要长期细心照料,她未曾有半刻懈怠。婆婆身体稍有缓解之时,公公却在2003年因脑梗住院治疗。虽经治疗病情稳定,但10多年来,血管性痴呆越来越严重,加上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并发,多次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她和丈夫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不论寒冬酷暑。随着公公的病情加重,穿衣、吃饭、洗漱、换尿布、通便、理发等日常生活护理全部落在夫妇俩身上。她每天都默默地重复着这些繁琐而又必需的护理程序,还包揽了病情观察、配药、康复锻炼等。近3年来,公公多次发病呼吸暂停,都是方水芹凭借过硬的急救技术,把公公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2008年,方水芹的父亲也被诊断为脑梗住院治疗。5年前,父亲又因骨折住院,4个月内骨折两次、手术两次。方水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张罗着住院、手术、陪护、康复指导……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父亲已能借助辅助工具下床,生活可以少部分自理。近几年,父亲的记忆力明显下降,经常忘记吃药,她就把父亲吃的药每周排好,每天3顿,分成早、中、晚3个袋子,还买了“服药提醒闹钟”,每日3餐提醒督促吃药。

 

目前,家中4位老人均年事已高,除方水芹母亲外,3位老人经常生病,药不离身。她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家中几位老人的病情观察、体检、抽血、配药、健康管理等都由她来承担,从无怨言。她说:“父母给予我生命,公婆倍加呵护我,现在他们老了病了,回报他们是应该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来,方水芹还致力于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居家护理、上门服务、社区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为老年人身心健康而忘我工作。

 

方水芹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栏目主编:张骏图片编辑:朱瓅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沙头角临时工劳务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