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贫困户朱学兵住房变迁记

    (上接1版)

    人生第一座房子是土坯房,也是爱心房

    在山洞里出生并居住了25年后,1992年朱学兵终于迎来第一次搬家。

    那一年,政府开始清理住在洞穴里的贫困户。作为文昌村唯一的“山顶洞人”,朱学兵在政府的安排下搬了出来。

    “补助了我们500块钱,让我们在外面盖个房子。”朱学兵说。

    但要建房,500块显然不够。于是,村里便发动党员干部给他投工投劳,总算把土坯房的四面墙壁给立了起来,到了盖房顶时实在是没钱了,村里又让党员一人捐一根木料,朱学兵四处去寻了些塑料薄膜、胶纸覆在上面,用砖头压着。

    就这样,这座“爱心土坯房”好歹算是建成了,这也是朱学兵人生中第一次住进真正意义上的房子。这一住就是10年。

    但毕竟是土坯房,而且建造时缺钱少料,住久了,各种问题也就出来了。墙壁开始漏风,到了冬天特别冷,下雨时,外头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床罩上方的胶纸要是兜满了漏水,就会‘哗’地一下倒下来,铺盖枕头都会打湿。”朱学兵拼命地种地、养猪、打零工挣钱,梦想着有一天能住上砖瓦房。

    2002年的第一场雪,压垮了土坯房的最后一根木条,半个家坍塌了下来,盖新房已是迫在眉睫。

    土坯房变砖混房,还娶了老婆

    “要盖,就要盖一个不漏雨、不透风、不被大雪压垮的房子。”朱学兵这样想。他绞尽了脑汁,东拼西凑了一万多元,在离土坯房不远处盖起了两间砖混结构的房子。

    凭着新盖的房子,此时已35岁的朱学兵有了娶老婆的“资本”。几经周折,他与同村的张祖燕结了婚。张祖燕比他小17岁,身患癫痫、痴呆等疾病,随时需要他照料,但朱学兵还是很满足,“就我这条件,对方父母能同意女儿嫁给我,已经是烧高香了……”

    年迈的父亲在朱学兵娶了媳妇两个月后便撒手人寰。此后,朱学兵陆续有了3个小孩,两间房越来越不够住,于是他又想到了扩建房屋。

    但家里5口人,3个孩子都在读书,正是用钱之时,张祖燕又时刻需要人看着,家里全靠朱学兵一个人,哪有钱搞扩建?

    砖混房再扩建,生活更“有劲”

    转机出现在我市实施精准脱贫,特别是去年平安乡被列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帮扶下,朱学兵一家再次迎来了新的曙光。

    “C级危房补贴了7500元,再加上扶贫贷款拿到了两万多元,我用这些钱加盖了一层楼,一下多出了3个房间,我们两口子一间,两个女儿一间,儿子单独一间,彻底解决了居住问题。”朱学兵高兴地说。

    更让他开心的是,不仅是居住条件,一家人的生活也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有了明显改善:一家5口人都被纳入了低保,每月有1080元收入;三个孩子读书也有补贴;朱学兵享受了1.35万元的产业补贴,养了10只山羊,种了两亩辣椒;村里还给他提供一个扫地的公益性岗位,每年有5000元。

    “政策这么好,我自己当然也不能闲着,现在娃儿还小,最大的也才14岁,今后花钱的地方还多。”朱学兵的确没闲着,活得越来越“有劲”,除了种地、打零工,他还养了3头猪、10只羊。这3头猪,他准备留下一头制成腊肉,另两头卖掉,不过最近猪肉行情不太好。“我想过段时间再出手,到时卖了好价格,正好一家人过个丰盛年!”朱学兵喜滋滋地说。

    采访结束前,朱学兵又把重庆日报记者带到山洞,“明年我准备在洞里修点圈舍,喂几十头猪,再把山洞旁的山坡圈起来,让猪就在山间放养,你觉得怎么样?”顿了顿,他又像是在自言自语:“等挣了钱,我就把这房子再装修一下。今后娃儿大了,工作了,说不定我还会有更好的房子住。”

坂田临时工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