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展9月在北京启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7日讯(记者 成琪)9月15-17日,“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展将在北京启幕。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德国8”是德国当代艺术迄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展人。


  在9月6日召开的“德国8”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今年恰逢中德建交45周年,双方的博物馆、艺术节和文化机构联合举办了系列文化活动,“德国8”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德国驻中国大使柯慕贤在致辞中谈到,艺术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沟通方式,是一种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语言。“德国8”为中国观众和艺术爱好者深入了解上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艺术发展的全貌以及丰富的多样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中德两国艺术家之间的直接对话打开了大门。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5年5月,由范迪安教授和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划的《中国8——中国当代艺术展》大型展览在德国莱茵鲁尔区8个城市的9座博物馆同时举办,共展出了11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500余件优秀作品,展出期间共有近12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德国和欧洲媒体报道超过600篇,获得了来自德国和欧洲公众的热烈反响。时任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在参观“中国8”展览后即向媒体表示:德国也希望在中国举办一个大型艺术展览,经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的合作努力,“德国8”展览得以正式启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8”是“中国8”的继续,也是中德两国跨文化交流的继续。

  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德国艺术一直以其强大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占据着令人瞩目的位置;1950年代以来,德国的现当代艺术更取得了迅速且长足的发展,在多个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艺术大师,在世界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一次由两国顶级学术团队和重量级美术馆合力打造的艺术展览,对德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梳理和呈现,“德国8”展览的举办则填补了这个艺术和文化交流上的空白。


  本次展览呈现德国艺术从1950年代至今经历的不同风格与潮流。在形态上,“德国8”涵盖了油画、水彩、素描、雕塑、装置、摄影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在时间上,展出的作品从20世纪中叶一直跨越至今;在艺术家构成上,包罗了德国战后艺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名家和当今活跃的艺术界领军人物、高校和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总策展人斯迈林在发布会上借用此次“德国8”项目在今日美术馆展览的策展人、德国卡斯鲁尔ZKM艺术与媒体中心主席彼得·魏贝尔的说法,称此次展览是“1945年以来德国艺术家的一次文化大陆的远征…突出了散文式调查和研究所特有的方法上的自由”。斯迈林谈到,希望展览充分呈现德国当代艺术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多元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拓展中国艺术学界和公众对德国艺术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应当是开放式的,而不追求一种固定的认识或者结论。展览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特殊的机会,去比较不同的艺术方法、视觉语言、流派、风格、体裁以及对某些特定主题的处理。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促进公众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和环境中艺术的作用以及文化间对话的意义。

  作为“中国8”和“德国8”展览的总策展人,范迪安认为此次展览是中德乃至中欧艺术跨文化交流新的篇章。他谈到,全球化的时代情境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构筑了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机制,也开启了国际间文化交流新的纪元,此次“德国8”大型展览项目的举办正是凭借了这样的时代机缘,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着当代的国际艺术对话与合作发展。

  本次7个主题展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的《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太庙艺术馆展览的《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北京民生美术馆展览的《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红砖美术馆展览的《先导——德国非定形艺术》、今日美术馆展览的《凝固的时间——德国新媒体艺术》、元典美术馆展览的《对话——色彩的空间维度》、白盒子艺术馆展览的《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

  在7个主题展览之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论坛将于9月1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论坛将以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两国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讨,侧重从文化理论研究和艺术思辨的角度与“德国8”的各展览单元形成深度配合。

  

外包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