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攻坚前行 小康路上不掉队

    乡村日益展现新面貌。图为华城镇城镇村升级改造后的石柱塘公园。 

    何森垚 摄

    依托生态发展,山地养殖成为水美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何森垚 摄



    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扶贫日”。目前广东已到了新时期精准扶贫“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关键阶段,全社会正朝着2020年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脚踏实地地迈进,作为广东脱贫主战场之一的梅州也不例外。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梅州市立足产业覆盖、精准帮扶、联结机制,变“漫灌”为“滴灌”,广泛开展金融扶贫,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截至今年9月,梅州全市共筹集帮扶资金29.24亿元,实施种养业帮扶项目6014个,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4亿元,引进光伏项目129个,带动超过1.5万贫困人口增收。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马吉池 

    通讯员 赖洪辉 张炳锋 胡金辉

    产业扶贫▶▷129个光伏项目助力长效脱贫

    “西湖村这里每年的光照时间达1200个小时,在山区县来说是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广东电网公司驻西湖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素文说,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平台、技术开发光伏扶贫项目。

    变闲置资源为资产,拓宽贫困户的收入渠道,在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偏远地区,梅州各镇、村积极探索,利用荒地、废弃学校、厂房等农村“沉睡”资源,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据统计,截至目前,梅州已有129个光伏扶贫项目在各地开展。

    “在阳光好的情况下,一天能产电量9万多度,每度电0.98元。”梅县区南口镇金声村1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负责人邹挺方介绍,该项目从立项、建设到建成及并网发电,仅用了半年时间,如今已产生效益。

    “贫困户较多而且相对分散,考虑到贫困户的长效脱贫,镇政府与企业、银行对接,担保贴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股光伏发电项目。”南口镇常务副镇长林嘉文介绍,头两年贫困户每年年底能领到5800元的入股分红,第三年至第十年,贫困户每年有800元的分红。

    目前,光伏扶贫得到了国家、省的政策支持。去年6月4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推进贫困地区光伏开发”被纳入实施脱贫攻坚八项工程的内容。同年10月,国家能源局、***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下达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的通知》,打响了国内光伏电站扶贫攻坚战役。

    光伏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式之一,具有“绿色扶贫”“造血扶贫”“产业扶贫”“可持续扶贫”四大特点。但也有一些村民提出了疑虑:“工作队离开以后,设备的维护维修需要跟上,由谁来负责?电池的寿命到了以后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关乎光伏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值得相关部门思考。

    除了光伏这一新兴产业扶贫在梅州各地兴起外,发掘当地农业特色,发展模式化种植业、养殖业也是众多驻村工作队选择的扶贫方式。

    在兴宁市径南镇,对口帮扶单位建起茶叶加工厂,初步形成了茶叶种植、加工、色选、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5个贫困村、86户贫困户精准脱贫;今年,梅州市超顺公司与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的2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集约田地680亩,发展高端现代农业,通过就业、土地租赁收入、保底分红等方式,帮助当地100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去年5月,驻村工作队依托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生态优势,从省农科院引进良种,并推广该村传统优质红薯品种,发展“石正苏区富硒红薯”产业,助贫困户增产增收……

    小额信贷▶▷增强造血功能 “贷”动村民脱贫

    今年8月10日,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村民罗展奕从丰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领到了3万元贷款。

    这是丰顺县委、县政府与丰顺县农村信用联社达成协议,由县扶贫开发局统一协助全县现在系统中3104户有劳力贫困户进行的贷款,以户为单位,每户贷款3万元,期限3年,所贷款项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蓝田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保底扶贫项目合作,确保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收益10%(即3000元)。

    “政府政策好,引导我们脱贫增收。”罗展奕笑着说,今年底前他就可以获得第一笔收益,未来3年他还将实现年增收3000元。

    这种“政府+农信社+农户+农业产业”“四位一体”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是丰顺县政、银、企、户联动的重要举措,有效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多方位、多层次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造血”功能,增加贫困户收入,力争扶贫小额信贷达到广覆盖、兴产业、求实效,确保全县3104户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愿贷尽贷,每年都获得分红收益。

    至今年9月30日,丰顺县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467户,合计7401万元,占全县3104户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的79.48%,惠及贫困家庭人口18784人。

    扶贫小额信贷是一种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模式,也是贫困家庭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件大好事,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说,“要通过小额信贷等方式,解决贫困户贷款问题,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和扶贫生产线等方式,带动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就业,让贫困户有稳定的资产收益。如期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

    笔者从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全市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4亿元,对比年初贷款量增长近7倍,其中丰顺县占全市的52%,梅县区、五华县各占22%。除这3县(区)外,另外5县(市、区)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还较为滞后。

    市委农办主任、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罗伟章说,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各县(市、区)扶贫部门要充分认识扶贫小额信贷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拉动作用,学习借鉴以全县统筹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的丰顺模式,梅县、五华以乡镇统筹推进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小额信贷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愿贷尽贷”。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是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是破解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缺乏、有效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梅州已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不可否认也存在贫困户“不敢贷”“不想贷”等问题,广州市派驻梅州市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钟向阳建议,要加大对贫困户的宣传培训力度,由涉农银行机构、乡镇政府、村委会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集中宣讲等方式,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机遇以及政策内容的宣传,促进贫困户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能正确认识并运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现脱贫增收。

    新农村建设▶▷100条贫困村率先开展示范村创建

    “村庄就是我们的家,建好了公园,我们晚上就有地方唱歌跳舞了。”正在帮忙清理杂物的五华县河东镇高榕村村民杨阿姨说,为了支持村庄建设,她无偿捐出了6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小公园建设。

    高榕村是五华县92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三清三拆三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村民最迫切的要求。”村支部书记周伟君坦言,如果不把村民发动起来,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问题就是第一道“拦路虎”。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省明确提出,要把2277个省定贫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推进贫困村一步迈上中等水平。

    今年8月2日召开的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抓紧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梅州正以贫困村创建示范村为突破口,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抓手,从最基础最急需的做起,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市委农办主任、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罗伟章说。

    据统计,目前全市“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其中有100条村率先开展了示范村创建工作;已投入资金3.96亿元,基本完成349条贫困村整治规划,正按照省住建厅最近下发的《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指引》对规划进行提升完善。

    看到了村庄越变越美,不少人从城里搬回农村。“休闲有广场,垃圾有人收,村道有人扫,污水有净化,家家通自来水,一点都不比城里差。”王俊洪夫妇是平远县石正镇坪湖村人,在大城市退休后,又回到农村生活。

    坪湖村是省定贫困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文体广场,投入10万元美化亮化了村道,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在逐年完善。“今年,我们计划把2公里长的回环村道进行硬底化、绿化和亮化,将村里的一个卫生死角打造成景观湖。”坪湖村支书记黎碧本说。

    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拆”是第一步,梅州要求今年底基本完成349条省定贫困村“三清三拆”任务,其次要全力抓好村庄环境整治这项基础性工作,扎实做好村道路基拓宽和硬底化、村庄绿化、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安全、垃圾处理全覆盖等四个方面工作。

    市委农办主任、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罗伟章说,按照“一年出亮点、两年见成效、四年建成示范村,实现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的工作思路,梅州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进全市349个省定贫困村2013个自然村(20户以上)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力争到2018年全市所有省定贫困村达到整洁村标准,到2020年全市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新农村示范村。目前,已完成村庄规划的有1249个。”

    ■案例

    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实现长效脱贫

    “传统的扶贫方式方法简单,很多都只是给钱给物,解决了一时之需,却解决不了长效脱贫的问题,往往出现帮扶期间脱贫,帮扶结束后返贫的现象。”这是一位从事了多年扶贫工作的干部的困惑,扶贫不应仅仅是经济上扶助,还应该既“输血”又“造血”。

    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是由广州市委统战部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经过近一年帮扶,探索出了一条可以走出“扶贫-脱贫-返贫”怪圈的路子。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2016年,水美村48户贫困户中12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7户五保户纳入低保,由政策兜底实现脱贫。其余有劳动能力的29户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大为增加,年人均收入达7690元,比2015年增加4070元,增长1.1倍,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帮扶前的零收入增加到2016年的3万元。可见水美村初步走出一条实现精准脱贫、稳定经济收入、保持长效机制的扶贫新路。

    水美村在帮扶方式上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主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式实施,一方面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府政策兜底实现脱贫,另一方面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产业帮扶与推进就业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策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新路。

    对其中的12户无劳动能力低保户、7户五保户加大民生保障,由政府兜底实现脱贫;对于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根据各户的习惯、特长及条件等,分别选用不同的种养产业进行帮扶,同时根据各自条件选择不同的就业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这样的做法,贫困户内心愿意,行动积极,都会主动参与到各项帮扶工作中,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初步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针对另外29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水美村引进公司合作,运用企业制度组织生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凸显长效帮扶机制。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原则,较好地激发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促进各个产业帮扶项目进展顺利。因此,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只有运用企业制度组织生产,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帮扶才能保持长效机制,贫困户才能保持稳定收入,才能真正达到精准脱贫。

深圳粤海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