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何真宗谈川剧《鸣凤》:底层人物的人性之光

    华龙网9月29日10时09分讯 文/何真宗 “底层”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困,于是“底层”就成了苦难的代名。然而,很多时候,物质的贫困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空虚和困顿,底层的生活应该是多面的,透过苦难发现底层的人性之光是舞台艺术的常见的手法。前段时间,由重庆三峡川剧团创作排演,根据巴金名著《家》改编的现代川剧《鸣凤》亮相第二届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万州演出季。演出现场,观众被扣人心弦的剧情、惟妙惟肖的表演和绚丽多姿的舞美深深打动。女仆鸣凤等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令人深感同情,同时为鸣凤的觉醒和抗争动容和震撼。整部戏看完,表面上是一部悲剧,实则是一部唤醒灵魂、改变思想的大戏,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美好和未来。

    《鸣凤》以女仆鸣凤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流淌着鸣凤从驯服到不屈、从自卑到独立、从畏惧黑暗到为光明而抗争、从憧憬爱情到为自由而殉身的生命活力与命运脉动。整个剧情坚持了原著对封建黑暗、制度罪恶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把悲剧性冲突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鲜明对比,彰显其中蕴含的人文哲理,引读者进入一种“净化”的境界。在舞台艺术上,融合剧本文学、表导舞美、声腔音乐等多种艺术,努力追求舞台的整体诗意化,不仅有川剧鲜艳、靓丽和率真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融入了四川清音、小调等本土元素,丰富了川剧表演、音乐, 人性个性,情节细节,戏情戏理令人耳目一新,全面呈现意境美、情景美、视听美,生动、诙谐、有趣,耐人寻味。在舞台调度和虚实处理方面,展示出国画写意的空灵美和图案装饰的简约美,半虚半实,以实带虚,机动灵活,产生出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舞台效果。虚实之间,增强了鸣凤对不平等的社会、不平等的事件、不平等的封建大家庭的质疑和内心的呐喊,让戏剧诉求更清晰、更强烈,让整部戏变得更加厚实。

    《鸣凤》在川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别具一格,其中所展现的人情冷暖令观众唏嘘不已,而成功与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其人物设置息息相关,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设置到底妙在何处,值得我们去探索品味。除女仆鸣凤、三少爷觉慧两个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的刻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外,更夫“驼儿思太”这个底层人物也具悲情色彩。“驼儿思太”是更夫李驼背与“情夫”陈姨太暧昧“自封”的,意思是说驼背思念老太太。此语一出,全场掌声四起,爆笑声中很多人呛出了热泪。“驼儿思太”的命运坎坷,历经沧桑,却有悲悯情怀。女仆喜儿、鸣凤等人物的悲惨遭遇,令他嫉恶如仇,却很无可奈何,在声声打更声中惋惜美好,诅咒暗夜,希冀晨曦;他有儿女私情,却不能正大光明谈情说爱,与“情人”偷偷约会几十年,因生活所迫娶其为妻,日子过得如熬“中药”一样苦;他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当冯老太给高老太送的寿礼仅为一块寿屏、两根香烛等薄礼时,他念时语气不屑一股、嗤之以鼻的样子,令人观众捧腹大笑;他明白是非,孰重孰轻拿捏十分准确,当高老太要将女仆鸣凤送给冯老太做小时,当鸣凤哭着朝他身边路过时,他慌慌张张跑去给鸣凤的未婚夫、理想青年觉慧报信;他看得清人情世故,以苦为乐,说出来的重庆童谣、方言和歇后语总是恰到好处,彰显其中蕴含的人文哲理,给剧情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古老的川剧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驼儿思太”身为底层人物,内心里却亮着一盏灯,把黑暗的旧社会看得一清二楚。他善于总结生活经验,时不时说的话充满人生哲理。他说“恋爱是一场病,要靠结婚来医;结婚是一场病,要靠离婚来医;离婚是一场病,要靠死亡来医。”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驼儿思太”这个人物刻画非常深刻,旧社会中的底层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惟妙惟肖,让观众在笑声中热泪盈眶。我很喜欢这个演员,无论是《鸣凤》,还是《白露为霜》,他演的底层人物总是传神到位,让我充满敬意和悲悯,小人物,大功夫。当然,除了演员的精彩演技,更让令人敬佩的是编剧赋予这个底层人物的社会缩影,在《鸣凤》中通过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鲜明对比,引导观众进入一种“净化”的境界。李驼背和陈姨太在剧中也是底层人物的代表,起到了陪衬、烘托、呼应的效果。

    一部好的戏剧不需要太过华丽的舞台,但一定有意境,有内涵,能够衬托整个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内心矛盾。而《鸣凤》就是这样一部杰出的戏剧,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黑暗年代的底层人物,对思想解放和新文化的呼唤。一个奴仆的命运道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人世间的冷暖,像这样的好戏,足够我们品味一生。哪怕是在现在,也是很有启发的。

    何真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外包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