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小小榄核 雕出奇巧人生


周汉军

周汉军的榄雕作品



周汉军的榄雕作品

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请扫二维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篇载入中学生课本的明代古文《核舟记》,描绘了核雕匠人的高超技艺,可谓脍炙人口。

  在如今的广州增城区,也有这样一位雕橄榄核的“奇巧人”,名叫周汉军。广州榄雕十年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汉军是这项遗产的传承人。

  为了避免这门精湛的技艺失传,周汉军于去年在夏街建起了一个众创空间,这里不但是他的“广州榄雕传承基地”,如今还吸引了广绣、剪纸、花艺等传统手艺人的入驻。以往萧条冷清的老街,如今正渐渐恢复活力。

  近日,周汉军向记者讲述了他不平凡的手艺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增城区夏街路,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驿道旁的夏街路18号,正是周汉军工作的古屋,门前悬着一块匾额,上书“榄人榄园”。

  虽身在榄园,但做榄雕,周汉军完全无法“榄”(懒)下来。当灵感迸发时,他会不知疲倦地连续工作12个小时;假如晚上做梦突然有了奇巧的构思,他也会立刻神经质地坐起来,把梦里所见画在纸上,方能安心入睡。对于48岁的周汉军来说,如今心心念念的,只有榄雕。

  幼年

  每天临摹老屋雕塑

  记者进屋时,周汉军正拿着美工刀仔细雕琢着手上的一颗乌榄核。他十指布满老茧,还有不少被美工刀划伤的痕迹;在他的左手手腕上戴着三串用榄核编成的手串,彰显着他对榄雕艺术的热爱。

  周汉军告诉记者,做榄雕这行源自他从小就有的美术梦想。1970年,周汉军出生在增城小楼镇西境村。小时候他就特别爱在村中的老屋子里徘徊。那时,村子里的不少老屋雕梁画栋,遍布形态各异的雕塑,每一个都惟妙惟肖,让周汉军印象深刻。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做雕刻。

  因为家境贫寒,周汉军的美工技艺几乎都靠自学。每到放学后,他就会拿出美工刀,找一块样子合适的木头,对着老屋子的雕塑临摹。最开始雕得并不像,他便用攒下的零花钱,买来工艺美术方面的书籍学习,技艺总算有些精进,但也因此渐渐荒废了学校的课业。

  初中毕业,周汉军没有再继续读书。但在当时,雕刻类的手工根本找不到饭碗。“我已经是十八岁的成年人,不能再啃老了,为了生存只能先放弃梦想,出门打工。”

  1994年,周汉军开始了四海漂泊的日子,他先后去了四川、北京、江苏等地,做生意失败后,他又进了汽修厂给人打工。

  返乡

  做自己喜欢的事

  周汉军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逛当地的文玩市场,看到好的雕塑作品,便牢记在心里。

  “在外漂泊的18年,除了挣钱养家,逛文玩店开拓了我的眼界。”周汉军如今对各地的核雕特色熟稔于心,比如京冀地区,核雕材料多用核桃,题材大气,雕刻风格粗犷雄浑;而南方的苏州雕、东阳雕、广州核雕,则多用橄榄的核,其中广州核雕还吸收了不少象牙雕的技法,做工繁复而精细。

  2012年春,在外打工多年的周汉军忽然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放弃了在江苏某汽修店每月六七千元的薪水,回到增城,在零收入的情况下,拾起多年没碰的美工刀,专心做雕刻。

  当时周汉军的儿子正处于考大学的关键阶段,家里的开支几乎完全靠他在外打工的收入维持。猛然间回到增城,冒着极大的经济风险做榄雕,这个决定让周汉军的妻子无法接受,两人没少为了这事争吵。

  但周汉军的回乡理由却很简单:“我当时40多岁了,思乡的情怀越来越浓,父母年龄也大了,他们需要我的照顾;另外,做雕刻工艺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我当时想得很明白,人活在世上就几十年,一定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没机会了。”

  拜师

  心传胜于技法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回到增城后,一开始由于技艺生疏,周汉军的雕刻作品几乎找不到任何生意,而当地的市场环境也很让他担心,“虽然榄雕在2008年就评上了国家非遗,但这个圈子里的人还是太少了,在增城更是没有多少人懂得收藏和鉴赏。”

  为了贴补家用,周汉军当时除了做榄雕,还要做木雕和根雕,在许多乡亲眼里,周汉军宛如一个从外乡回来的怪人,几乎每天都要跑去增城附近的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只为找到适合雕刻的木头。

  最初,周汉军几乎所有的雕刻技法都靠自学,但因为勤学苦练,加之天分使然,2013年他总算迎来了转机。他加入了增城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随后协会举办的展览中,他的7件雕刻作品受到了赏识。有人建议他以后专攻榄雕,因为榄雕是国家级非遗,学好了会更有前途。

  周汉军听从了建议,同年便拜访了增城的榄雕大师陈济源,经过老师傅一年多的培养,周汉军的榄雕技艺大有进步。周汉军说,一开始做榄雕,他最怕的是题材,毕竟榄雕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苍蝇腿上劈精肉”的活计,可供创作者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他常有着不知在何处下刀雕刻的苦恼。

  而陈济源教给周汉军的,其实正是榄雕文化。“每一刀的深浅、力度、粗细,都可以通过勤学苦练掌握,陈老主要跟我讲的,却是每一个核雕作品的故事,以及艺术内涵,比如增城本地何仙姑、宾公佛的神话。”

  执迷

  从放大镜到显微镜

  出师以后,周汉军便开始了更加自如的榄雕创作,如同一部旧电脑更换了新款处理器,如今他拿到一块榄核,通常只要考虑几分钟,就知道这块原材料最适合雕琢的模样。

  广州榄雕的风格分为浮雕、圆雕、镂空雕。周汉军的工作室除了各种各样的榄核,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美工刀。每一把美工刀都有不同的用途,最小的用来刻字,最大的用来剖面。这些样子特殊的美工刀在市场上大部分都没得卖,周汉军只能买回标准的美工刀,再按自己的想法慢慢打磨成小刀。

  工作室内最显眼的配件非一块超厚的放大镜和一台显微镜莫属。为了精益求精,周汉军的榄雕作品通常是在放大镜下仔细雕琢出来的,而显微镜则用来给榄雕刻字。引入这些现代工具帮助做榄雕,能让周汉军的效率呈几倍提升。

  做榄雕最耗眼力和精力,如今师父陈济源因为年龄太大,眼睛看不清,转而专攻印章篆刻。而48岁的周汉军也渐渐有了体力不支的感受。“往往雕完一件作品,抬起头看别处时,眼前会突然一片黑,要好久才能缓过来。”

  尽管技艺越发精湛,但棘手的问题周汉军仍无力解决。“这个市场还是太小了,不少榄雕作品都是我们圈子里的人互相赠送,很少有人会出钱购买。”

  创客

  保证100% 纯手工

  据周汉军了解,如今在增城区做榄雕的师傅只有六七个了,且年纪多和他80多岁的师父陈济源相当。

  传承榄雕这项技艺,便成了压在周汉军肩上的重任。但最初他不懂互联网,也不知道如何做推广。直到2015年,周汉军与增城古村之友协会的会长武文溥结识。武文溥建议他当一名“榄雕创客”,好好做起榄雕这项文化生意。他开始帮助周汉军发起网络众筹,并提议他参加“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

  周汉军在比赛中取得了全国前10的成绩。在筹得7万多元后,他们在夏街路18号租下了一套有百年历史的老屋作为创客空间,对老屋进行了简单的修缮,还购买了制作榄雕的工具。终于在2017年5月,周汉军的“榄人榄园”及“广州榄雕传承基地”正式开业。

  周汉军说,要传承榄雕就必须有市场。他要让更多人摸到榄雕,了解榄雕所讲的故事。

  不到一年时间,利用增城菜心节、美食节、旅游商品大赛、嘉年华等活动,周汉军已卖出六七十件由他亲手打制的榄雕作品,最贵的一个宾公佛榄雕卖出了2800元。

  周汉军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广州榄雕,甚至市场上已出现一些利用数控机床设备雕成的流水线作品。对此周汉军有着自己的坚持,“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榄雕一定要纯手工打造。”

  如今,周汉军这位“榄雕创客”正引来更多“创客”的加入。记者观察到,“榄人榄园”附近已开了广绣、增城剪纸、花艺的店铺。

  传承

  让更多人摸到榄雕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摸索,周汉军在不断地获取经验。他说,做榄雕不能只关注文玩市场,还要兼顾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我们现在就是在开拓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市场,尽量让价格比较亲民,把榄雕爱好者的群体培养扩大。”

  周汉军店里最便宜的榄雕只卖80元,这种榄雕主要是在榄核上刻字,“我一天能做好几个。主要当旅游纪念品卖。”

  当然,周汉军并不想一味迎合市场,“我还是想做出一两件传世的作品。”

  周汉军目前已经教了四五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业余兼职来学的,如今已经有学生的作品卖出了好价钱。

  此外,周汉军的这个众创空间会定期组织活动,让工艺爱好者以及中小学生过来参观,“让更多人摸到榄雕,榄雕才会活下去。”

深圳南湖人力资源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